衛炳江委員:追光而行,與國家和香港發展同頻共振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23-03-04

  香港物理學家衛炳江記憶中,小時候家裡最多的書是醫書。因經濟上不寬裕,如有家人生病,懂點中醫藥知識的父親總會翻看醫書,尋找合適的藥方。

  如今,身為香港浸會大學校長的衛炳江,正在推動中醫藥學科制度化標準化工作,希望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總結歸納千百年來中國人用經驗和智慧創造的中醫藥良方。

2月24日,新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衛炳江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作為新任全國政協委員,衛炳江為今年全國兩會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正與此有關。他將建言獻策: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應用於中國的教育科研體系。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麼?衛炳江的回答是“選擇研究問題”——要選擇能代表未來的方向,然後大膽探索,好比追光而行。

  對從事光學研究的衛炳江來説,“追光而行”可用來概括他幾十年來諸多的科研課題,也仿佛是他的人生寫照:從科學家到教育家,衛炳江一直在尋找新的人生課題,也總很有前瞻性地選對了課題,與國家和香港的發展同頻共振。

  “我相信國家的發展,事實證明我是對的。”衛炳江説。

  1996年,香港回歸祖國前一年,在美國學習工作15年的衛炳江決定回到故鄉——“我感覺到了未來在這裏!”

  回歸祖國後,香港高等教育與科研事業快速發展。衛炳江返港後進入香港理工大學,從普通教師一步步成長為系主任、學院院長、副校長。

  走上管理崗位,衛炳江碰到課題:如何讓學校科研事業取得突破性發展?他找到的答案是: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潮。

  港理大的容啟亮教授在太空儀器研發方面頗有建樹。衛炳江了解有關情況後想:“為什麼我們不參與國家的航天項目?”

  衛炳江於是積極對接相關部門,促成合作。2010年至今,港理大持續參與探月、探火(星)等國家項目。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傳回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用於拍攝的“相機指向系統”,就有容啟亮團隊的貢獻。

  在副校長任內,衛炳江還促成港理大與內地的多項科研合作:與西南交通大學成立軌道交通安全監測技術創新中心,與華為設立香港首個先進計算系統與光通訊聯合實驗室……

  在港理大工作20餘年後,衛炳江接受新的課題:2020年,他調任以人文藝術學科見長的香港浸會大學,被任命為校長。

  “國家發展要靠硬科學,也要靠軟實力。”衛炳江説,“中華文化深遠博大,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非常動人。講述中國故事,這是人文藝術學科擅長的。”

  近期,衛炳江正以“理工思維”推進一項重點工作:建設數碼人文學科,用高科技手段創新呈現文化藝術。

  衛炳江認為,香港國際化程度高,年輕人在對外講述中國故事方面有優勢。“這是香港的長處,也是國家發展帶給香港青年的機會。”

  作為科研教育工作者,衛炳江感受到國家發展給香港提供的機會還有很多。他舉例,粵港澳大灣區就為香港高校提供了更多人才、資金等各方面資源。

  “我們得到國家大力支持,要做對國家有利的研究,培養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衛炳江説,“我希望把握國家所需,帶領學校往相應的方向發展。”

  他對全國兩會充滿期待。“代表委員來自各領域,我期待與大家深入交流,提升自己對國家發展的認知。”首次出席全國政協大會的衛炳江委員説,“這是很大的榮幸,也是很大的責任。”

  “來當一道給他人和自己希望的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是衛炳江去年在學校畢業典禮上給畢業生的鼓勵。他説,這也是對所有香港年輕人的期許。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3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