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廣東如何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這場發布會乾貨滿滿

來源: 媒體綜合          發布時間: 2023-09-13

  9月12日下午,廣東省新聞辦在深圳市福田區深港國際科技園H棟國際會議廳舉行廣東省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新聞發布會,省發展和改革委(省大灣區辦)、深圳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作主發布,省科技廳、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有關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並就園區建設相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據悉,本場發布會也是“高質量發展看廣東”系列主題發布會第四場。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抓好四個方面重點任務落地落實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2017年7月1日,總書記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支持共同開發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2018年7月和2019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對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規劃建設作出部署。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要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在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時刻,國務院出台實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實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黃坤明書記、王偉中省長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深入深圳園區實地調研,強調《規劃》是新形勢下推進合作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要牢牢把握“先導區”“試驗區”“集聚區”三大定位,協同香港聚力推進合作區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堅定不移沿着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推進建設,一步步把美好藍圖變成現實。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深港河套地區開發開放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規劃》部署要求,將深圳園區作為全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平台,全力做好各項指導支持工作,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抓好四個方面重點任務落地落實。

  一是突出互利合作,協同香港推動國際科技創新。堅持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協同發展,強化“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統籌開發利用,形成協同規劃、聯合建設、共享成果的合作推進機制。聯合香港園區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積極引進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澳門大學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基礎研究及技術攻關。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學與技術等重點方向,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有力推動深港及大灣區應用基礎研究能力躍升,更好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規劃發展北部都會區。

  二是突出創新應用,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中試轉化基地。堅持“四個面向”,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着力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從研發到工程化的中試轉化,形成更多具有重大牽引和帶動作用的技術創新和産業創新成果。全方位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設一批具備委託研發、中試驗證、企業孵化、知識産權、科技金融服務能力的産業功能型公共服務平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打造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是突出改革創新,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加快建立與香港及國際全面對接的科研管理制度,構建高度開放的特殊監管體系,推動“分線管理”、“白名單”等政策盡快落地,促進人員、物資、信息、技術、數據等科研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動。進一步完善科研資源配置方式,在科研項目評審、經費支出、過程管理等方面合理借鑒香港及國際管理制度,構建最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規則體系。用好對特定封閉區域鼓勵類産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以及在深圳園區工作的香港居民免徵其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香港稅負部分等一系列好政策,提升對高水平科研機構、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

  四是突出完善生態,打造集聚全球頂尖創新資源的科技合作平台。堅持做優環境與涵養生態相結合,着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打造更加開放、包容、自由的創新生態體系。加強與全球創新城市之間的機制對接、平台對接和項目對接,深化科技資源共享和技術標準合作,推動更多國際性産業和標準組織落戶河套。探索建立項目與資本對接平台,引入國內外創業投資企業參與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建設一批國際化高品質的科研生活社區,為香港及國際人才學習工作生活提供一流服務和環境。

  推進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規劃建設,意義重大、使命重要。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迅速推動各項工作有力有序地開展,全力以赴抓好《規劃》的落地實施,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極點,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敏:全市動員、全力推動,加快推進《規劃》的落實、落細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點題、親自部署“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高質量開發建設河套合作區按下了“加速鍵”。三年以來,我們開展系列卓有成效工作:政策創新方面,出台科研政策包、産業政策包和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支持計劃。項目引進方面,正在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超過150個,初步形成信息技術、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若干優勢産業集群。空間整備方面,已整備改造約8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研空間,11個專業園區陸續投入使用,正在加快將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打造成為開放層次更高、制度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科技創新高地。

  這次國務院出台《規劃》,是賦予深圳的又一項重大戰略使命。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無比珍惜中央賦予建設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重大機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貫徹落實《規劃》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來抓。目前深圳市已制定了系列落實措施,下一步將全市動員、全力推動,加快推進《規劃》的落實、落細。在落實方面,我們更加注重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精心做好全市學習宣傳貫徹。制定學習宣傳貫徹《規劃》的工作方案,學透、吃透《規劃》各項內容;舉辦深圳園區重大項目開工儀式等一批重大活動;持續對接中央、省、市媒體發布各類解讀評論和新聞報道,營造強大宣傳聲勢,在此也誠邀各位媒體朋友到河套多走走,多看看,繼續關注和宣傳河套合作區,推動《規劃》政策效應加速釋放,持續擴大《規劃》的影響力。

  二是全力推進重點任務落地落實。我們將持續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和統籌推進機制,深圳市委、市政府已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下一步,我們將在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下,繼續舉全市之力推進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建設。我們將圍繞《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系統梳理其中的政策要點、改革舉措和工作任務,形成實施方案,並建立任務清單,將《規劃》細化為各個具體的平台、項目、政策、措施,市、區各單位也合力加快推進落實。

  三是健全完善規劃政策支撐體系。我們正在加快制定深圳園區條例,通過特區立法將各項創新政策予以明確和法定化;主動加強與香港園區規劃銜接,編制出台深圳園區空間規劃,強化地上、地下空間規劃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因為河套面積不是特別大,地下空間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所以我們強調做好地上、地下空間規劃。編制出台深圳園區交通規劃,暢通深圳園區內外交通網絡;編制出台深圳園區科技創新規劃,建設一批與香港園區重點關注領域緊密關聯的重大協同項目。

  四是加快構建區域內外聯動格局。《規劃》發布後,李家超特首第一時間表態支持,陳國基司長也參加了9月5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表示香港園區的建設將提速、提量。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這一主要任務,堅持“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協同發展;我們還將積極攜手深圳光明科學城、西麗湖科教城等重大原始創新平台,努力讓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在河套合作區試驗、轉化、産業化,爭取將河套合作區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浩翰 攝)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小地方能作大文章,讓河套釋放強大的“化學效應”“乘數效應”

  朱偉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合作平台,但是,河套與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相比,面積相對較小,總共才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園區3.02平方公里。作為“兩廊兩點”之一,如何讓河套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支撐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雖然物理空間不大,但卻具備獨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發展優勢獨一無二,完全能夠釋放出強大的“化學效應”“乘數效應”。

  一是區位條件優越。合作區地處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匯點,區內兩大口岸跨境直連,周邊機場、高鐵等交通樞紐便捷聯通,與深圳光明科學城、香港科學園等創新節點形成“半小時科研圈”,與廣州、東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時産業圈”,能夠精準高效地聯動周邊城市、聯通內外市場、鏈結全球資源,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二是創新活力強勁。“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三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其中香港擁有5所世界百強高校、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基礎研究實力雄厚,國際化水平高;深圳R&D經費投入強度、企業研發投入佔比、PCT國際申請量等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領先,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優勢明顯,成果轉化能力突出。通過共同開發合作區,可以實現雙方優勢互補、深度對接、疊加放大。

  三是合作共識度高。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合作區由深港兩地共同開發建設,已基本形成高效協作、相互支撐的合作機制,有利於充分融合“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在鏈結國際科技創新網絡、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對接國際通行規則等方面積極探索、率先突破,加快打造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輻射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

  小地方能夠作大文章,小空間孕育着大希望。接下來,我們將牢牢把握規劃出台實施的有利契機,支持深圳園區做強做優做大“平台”和“通道”功能,通過進一步建立健全區域聯動機制,力爭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配置資源、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加充分釋放重大戰略平台的集聚效應、傳導效應和輻射帶動效應,重點是建立健全“三個聯動”。

  一是聯動深圳光明科學城,着力打造大灣區原始創新策源地。緊緊圍繞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建設需要,積極為科學城原始創新提供國際化科研環境和平台,持續輸出創新經驗成果,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圍繞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學與技術等重點方向,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實驗室、一流高等院校、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台等共建共享,共同強化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實現産業前沿共性技術突破,為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二是聯動合作區香港園區,着力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標杆。強化與香港園區協同發展、優勢互補,加強開發建設時序、空間功能布局、重大項目導入、園區運營管理的銜接對接,推動設施互聯、服務共享、創新協作。支持港澳高校優勢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深圳園區拓展空間,共建一批功能相互支撐、領域關聯緊密的重大協同項目,聯合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重點研發計劃。積極配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戰略,以創新科技加快推動産業結構優化,有力支撐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建設。

  三是聯動科創走廊沿線節點,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堅持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協同,深化與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沿線節點創新載體的全方位、全鏈條合作,進一步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科研要素便捷高效流動,提升全球一流科創資源配置能力。有效融合香港原始創新和珠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産業優勢,深化與松山湖科學城、南沙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以及香港新田科技城等重大創新載體對接合作,加強與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的互學互鑑和聯動發展,持續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創新供給。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支持河套深圳園區科技創新發展,成立粵港科技創新合作專責小組

  有記者提問,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大灣區內唯一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重大合作平台,省裏在支持河套深圳園區科技創新發展方面有什麼舉措和成效?下一步有哪些考慮?

  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表示,河套在粵港科技合作中具有重要意義、重要地位。省科技廳高度重視與香港的科技創新合作,成立了粵港科技創新合作專責小組,在這個工作框架下,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推動科創資源不斷集聚。廣州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在河套合作區成立“廣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建設加速推進,省政府每年支持2個億,穩步實施量子科學專項,第一批6個項目其中一半是由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香港高校牽頭。鵬城實驗室繼在河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後,又在河套地區建設實驗平台為深港高校,開展相關研發合作提供實驗條件。據初步統計,目前累計推進高端科研項目150多個,初步形成香港高校、“量子谷”、生物醫藥、“灣區芯谷”、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能源科技等“六大科創集群”。

  二是推動創新要素流動共享。在河套合作區的帶動下,我們深入推進粵港“人往來、錢過境、稅平衡、物流通”取得積極進展。截至目前,全省財政科研經費跨境撥付累計超過3.7億元;重大創新平台的科研用物資跨境高效流動改革試點順利推進。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港澳開放。比如以散裂中子源為例,散裂中子源目前內地用戶申請成功率不到30%,因為它供不應求,但是香港用戶申請的成功率則達到56.8%,我覺得一方面香港高校基礎研究能力很強,同時也體現了廣東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香港的支持。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在國家支持下,加強省市區聯動和部門協同,在全省科技創新整體布局中加大對河套的支持力度,推動合作區發展規劃落地落實。一是強化科研攻關。督促實施好合作區已布局的系列科研項目,支持粵港創新主體圍繞國家需求,發揮河套政策優勢,聯合開展“有組織科研”,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合作區打造成為重要原始創新策源地。二是打造一流科研環境。我們將在河套布局更多重大科研技術合作平台,強化粵港科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和創新協同,持續推動科研資金、儀器設備、數據資源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開放共享,營造更加國際化的科技創新生態。三是凝聚一流國際人才。我們將推動細化人才往來高度便利化舉措,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充分發揮系列優惠政策的引導效應,面向全球吸引高水平人才和團隊落地合作區,將合作區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人才的嚮往地。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張柯:海關提前派員入駐河套合作區,為五大類共43項業務提供服務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張柯表示,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近年來,海關緊緊圍繞合作區深圳園區“一心兩翼”的總體空間格局,提前派員入駐合作區“e站通”綜合服務中心,為科研機構和企業辦理通關、保稅、車輛管理等五大類共43項業務提供服務。海關還專門組建了合作區服務專班,主動對接南方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科研機構及企業,就註冊登記、賬冊建立、設備免稅進口通關等科研主體高度關注的問題,提供精準幫扶。接下來,海關將全面貫徹落實《規劃》部署要求,重點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有序流動。依託深圳園區獨特的“平台”和“通道”,建立了科研機構“白名單”制度,對日常往返園區工作的“白名單”內的科研人員及其隨身攜帶物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關服務;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優勢,協同深圳市政府做好園區重點項目入駐和設備物資進出等幫扶工作,壓縮審批、查驗、核銷、後續監管等辦理時效,確保管得住、放得開、通得快。

  二是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圍繞建設“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的發展定位,主動對接深圳園區産業發展需求,充分挖掘海關監管政策和便利措施潛力,按照邊研究邊落實的思路,推動系列政策在深圳園區先行先試,形成“改革探索+示範帶動”良好效應。

  三是推進智慧海關建設賦能合作區發展。按照海關總署統一部署,把深圳園區海關監管模式作為智慧海關建設的重要應用場景,在福田保稅區現有政策功能的基礎上,賦予與深圳園區功能相匹配、針對性強的措施。

  海關將堅決落實國務院《規劃》,圍繞支持深港科技創新這個主題,認真研究促進科創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建議,密切與牽頭部門會商,為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標杆和國際科技創新高地發揮海關應有的作用。

  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敏:深圳園區前期布局重大科研項目,已形成若干科創平台及産業集群

  記者提問:《規劃》指出,深圳園區要協同香港推動國際科技創新,引進港澳知名高校優勢學科重點科研項目,面向信息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技術等重點方向,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請問圍繞以上方向,深圳市目前在河套布局了哪些代表性項目,成果如何?

  黃敏表示,河套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深圳高度重視合作區的科技創新發展,瞄準世界科技最前沿,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資源,匯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鏈結國際科技創新網絡。前期,我們在深圳園區布局了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已經形成若干科創平台及産業集群,包括:

  一是已落地10個重大平台。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已落地並協助國家局開展藥品、醫療器械評審與檢查工作,國際性産業與標準組織國際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WAA聯盟)和星閃無線短距通信聯盟已落戶河套,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分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深圳數據交易所已落地運營,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正在加快建設。

  二是已落地10個香港高校科研項目。合作區深圳園區集聚了香港中文大學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台、香港城市大學高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關鍵技術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灣區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等香港5所世界百強高校10個項目,由15名港校教授專家領銜,超過500名具有港澳及國際背景的科研人才全職加盟。

  三是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已順利開園。就在9月7日,內地首個港方運營科創園區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式開園,首批16家香港企業機構組團入駐,包括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大灣區創飛學院、大灣區創科快線等。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是河套合作區內首個享受深港兩地聯合評審、聯合支持獨特政策、適用國際管理規則的科創園區,標誌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科創資源的布局,多渠道籌措更多科創和産業空間,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努力將河套打造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9月7日上午,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開園。(深圳特區報 何龍 攝)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把深圳園區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平台,推動內地與香港規則機制的“軟聯通”

  朱偉表示,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域的條件下建設的。我們常説,大灣區建設重在規則銜接,難也在規則銜接,河套合作區建設下來的重點也是在推動內地與香港規則機制的“軟聯通”。河套合作區擁有“制度疊加、面積有限、風險可控”的獨特優勢,是開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行制度創新的最佳試驗田。

  一方面,合作區位於深港跨境接壤地帶,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能夠全面發揮深圳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戰略疊加和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能夠充分融合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全球自由港優勢,共同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重大機遇,互利合作、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

  另一方面,深圳園區規劃範圍不大、只有3平方公里,但是區內的口岸通道以及海關監管區域設施和條件比較健全,既能實現人員、物資等跨境便利高效流動,又可以通過封閉管理有效開展“壓力測試”,有利於形成靈活高效、風險可控的跨境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9月8日,“深圳創投日”品牌活動首次走進河套合作區。

  接下來,我們將按照《規劃》部署要求,把深圳園區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平台,進一步加強與港澳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努力推動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不斷取得新的更多的成效。

  一是推進科研管理規則銜接,優化區域創新政策環境。加快建立與香港及國際全面對接的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技項目組織實施、成果評價、經費管理等體制機制,賦予科學家更多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支持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向港澳科研機構有序開放,推動深港共建共享科研儀器設備設施,實現科技資源雙向開放和高效利用。

  二是推進營商環境規則銜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用好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等政策體系,推動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場准入制度,試點實行企業登記註冊行政確認制,推動相關領域適度放寬港資機構可開展的業務範圍。支持內地和香港創投資本共同設立創投基金,探索完善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建立健全民商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三是推進公共服務規則銜接,塑造國際化宜業宜居環境。推動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盡快落地實施,營造與香港趨同的稅負環境。實行國際化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為外籍人才和香港人才停居留提供便利。引入國際一流的教育、健康、文體資源,建設多元優質的國際化高品質生活配套設施,提升對國際科研人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是推進管理機制規則銜接,深化合作區建設發展協調機制。與香港建立定期會晤制度和專題會商制度,統籌合作區的規劃建設、政策制定、合作開發等重大事項。支持深港雙方聯合成立深圳園區理事會和專家諮詢委員會,積極引進港澳專業人士、國際化人才參與合作區建設和管理。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6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