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套,大希望——深港“雙向奔赴”追夢世界級科研樞紐

來源: 南方雜誌社          發布時間: 2023-12-18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建設。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來,河套合作區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河套合作區這塊3.89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因創新濃度之高而備受矚目。

  小地方能夠做大文章,小空間孕育着大希望。在這裏,頂尖科學家加速聚集,重大科研機構雲集,深港獨角獸企業頻出。深港兩座城市“雙向奔赴”,一個世界級的科研樞紐正在加快崛起。

  (來源:南方雜誌社)

  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落地的消息,在深港兩地科創人員的朋友圈裏刷屏了。

  今年9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迎來了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式開園。這是香港科學園在內地設立的首個分園,是內地首個由港方運營、適用國際管理規則的科研空間,也是河套合作區內首個享受深港兩地聯合評審、聯合支持獨特政策的科創園區。

  三個“首個”標籤的背後,標誌着深港兩地科技創新合作的新起點。“作為世界級科技及研發基地,香港科學園聚集了1500多家科創企業、13000名科研人員,誕生了超過10家獨角獸企業。”香港科技園公司大灣區發展總監莫偉軒告訴《南方》雜誌記者,此次超過150家企業提出入駐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的申請。截至目前,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大灣區創飛學院等18家香港企業和機構組團入駐。

  翻開地圖,河套合作區地處香港特別行政區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其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一河之隔,具有深港合作的先天優勢。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河套規劃》)以來,河套合作區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

  小地方能夠做大文章,小空間孕育着大希望。這塊3.89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因創新濃度之高而備受矚目。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匯聚7家世界500強研發中心、10個國家重大科研平台、10個香港高校科研機構、超150個高端科研項目,正在成為深港科技合作緊密度最高、融合度最強的區域之一。

  一個創舉從構想走向現實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東方之珠》,曾是深港兩地一河相連的記憶。站在深港協同創新中心44層俯瞰,深圳河蜿蜒而過,一側是深圳,一側是香港。位於深圳河兩側的河套合作區,成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最直接的對接點。

  何耀威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內地就業創業超30年。何耀威帶領團隊專注於無創血糖監測可穿戴設備研發,並於2018年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創辦舒糖科技。在何耀威的記憶裏,“這裏曾是倉儲物流的集散地,忙碌的貨車往來穿梭。貨物從這裏出發,直線運輸時間15至20分鐘到達香港,一天之內就可以分撥到全世界主要的大城市。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幾年時間這裏已經成為枝繁葉茂的‘科創森林’”。

  深港融合,是歷史賦予深圳和香港兩座城市的獨特使命。2017年1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河套合作區。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河套合作區建設。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其中明確要共同開發建設河套合作區。2018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河套合作區規劃建設作出部署。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要規劃建設好河套合作區。

  一個創舉從構想走向現實。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要堅持深港協同、灣區聯動、開放創新,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和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深港合作開發意願強烈,協同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一方面,河套合作區的建設,有利於深圳市創新科技管理機制、對接國際通行創新規則、開展國際協同創新、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另一方面,有利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將自身科技創新、金融開放等優勢與珠三角地區完備産業鏈深度銜接,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規劃發展北部都會區。

  河套合作區很小,只有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園區3.02平方公里;河套合作區又很大,它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合作平台。《河套規劃》明確,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發展定位是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與橫琴、前海、南沙等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相比,河套合作區面積相對較小。雖然物理空間不大,但卻具備獨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一河兩岸、一區兩園、跨境接壤、合作開發的發展優勢獨一無二。”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要讓河套合作區發揮“以點帶面”作用,支撐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雙向奔赴”,平均每平方公里誕生38個高端科研項目

  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是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三大發展定位之一。“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要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資源,匯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標杆和國際科技創新高地。”郭萬達表示。

  兩座城市“雙向奔赴”,在深圳河畔創造了發展奇蹟:從“零的突破”到“集聚發展”,河套合作區的高端科創資源快速形成。在這塊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誕生38個高端科研項目。

  重大科研平台加速集聚。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已落地並開展藥品、醫療器械評審與檢查工作,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分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已落地運營。

  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帶領團隊籌建的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是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最先引入的國家重大科研平台之一。研究院共申請國內外專利120項左右,其中包含多項國際專利;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100多篇,包括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論文13篇;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量子計算領域關鍵核心設備。

  立足深圳,協同港澳,面向國際,是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的發展底色。目前。“量子科學與工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已經落地。研究院科研人員與港澳學者共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百餘篇,並成功申請了多個重大科研項目。“我們見證了深圳的量子科技從無到有,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國家量子科技核心戰略力量的重要部分。”俞大鵬期待在河套合作區這塊充滿奇蹟的熱土上,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量子谷”。

  與此同時,香港高校科研項目紛紛落地。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引進了香港5所世界百強高校共10個優質科研項目,由15名港校教授專家領銜,超過500名具有港澳及國際背景的科研人才全職加盟。其中,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研發了我國首台自有知識産權的高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建設了全國首個開放式醫療機器人測試基地,等等。

  呂堅的身份,是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先進結構材料與增材製造研究團隊帶頭人。全球首創超鈉鎂合金材料、全球首次陶瓷4D打印……呂堅帶領團隊聚焦前沿核心問題,取得多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呂堅看來:“深港兩地的資源和産業優勢互補性強,面對未來我們有信心。”

  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集聚大批海內外院士專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國家重大科研平台、世界500強研發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項目、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項目、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深港“獨角獸”等六大科創産業集群。首個“AI+藥物研發”創新藥、國內唯一自主研發7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全球首款數據流AI芯片、全球首家低成本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等一批關鍵技術爭相涌現。

  先行先試,對接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灣區建設重在規則銜接,難也在規則銜接。

  “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是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三大發展定位之一。“要成為試驗區,就意味着河套要圍繞創新進行大量的改革。”深圳市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黃偉表示。

  推動內地與香港規則機制的“軟聯通”,河套合作區需要先行示範。由於法律、體制、規則等方面的深層次差異,深港兩地在科技創新要素跨境流動、資源開放共享、科技産業協作等方面還面臨許多瓶頸制約。《河套規劃》的落地助力突破深港合作的瓶頸,解決河套合作區“成長中的煩惱”。

  便利科研人員進出,是深港兩地備受關注的話題。《河套規劃》提出,“待後期條件成熟後,與香港一道探索在深圳園區海關監管區域內實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深圳國微福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微福芯”)總裁楊成濤對此尤為關注:“作為一家國內集成電路産業科研企業,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支撐。自2020年創立至今,企業研發人員數量每年都實現爆發式增長,其中10%是來自海外的高端人才。便利深港兩地人才流動,是很多科創人員的期盼。”

  便利資金的跨境流動,也牽動着科創人員的心。何耀威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公司成立以來,投入的科研資金已經達到7000多萬元,未來每年還將達到千萬元級別。今年,舒糖科技成為首個“吃螃蟹”的企業,以公司專利為金融標的,順利獲得“內地+香港”融資額度200萬元,這標誌着全國首個深港跨境“N+1”知識産權證券化項目落地。

  河套合作區探索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稅制、科研體制、園區管理體制”的系統化、集成化政策框架,讓這裏的科創項目和人才享受着兩地政策支持的疊加便利,釋放出強大創新動能。

  與此同時,對接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是河套合作區的重頭戲。《河套規劃》提出“全面接軌國際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比如,在科研項目評審、經費支出、過程管理等方面合理借鑒香港及國際管理制度。聚焦産業需求,對重大科技問題實行全球揭榜。

  “從香港經驗來説,會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讓他們放手去做。建議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在科研管理方面可以把某些方面的權限下放給科研人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運營總監徐莉敏表示,《河套規劃》提出“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成果評價、收益分配等試點”,這些改革舉措將極大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性。

  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去年底,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首次嘗試揭榜挂帥,向全球發榜。項目聚焦科研領域重大關鍵問題,單個項目最高可獲2000萬元資金支持。揭榜不設門檻,鼓勵“誰能幹就讓誰幹”。首批揭榜中,晶泰人工智能實驗室將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與大分子藥物研發專家經驗有機結合,應用於抗體結構預測,是面向人工智能藥物研發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

  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正在探索選題徵集制、團隊揭榜制、項目經理制、政企聯動制、同行評議制等科研管理五大創新機制。通過積極營造高度開放的國際化科研製度環境,對接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一個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正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快速形成。

  科創破題,實現從1到100的“驚險一躍”

  核心技術研發出來,並不意味着創新的成功。從0到1,代表着研發突破。從1到100,代表着成果轉化。如果技術成果躺在實驗室睡覺,將沒有任何意義。

  在科技領域,有一個攸關成功與否的名詞—“中試”,可以理解為産品在大規模量産前的較小規模試驗。在眾多科創團隊眼中,這是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躍向市場最驚險的一道關卡。

  中試環節往往伴隨着大量的設備、資金、時間投入,這是科創團隊面臨的共同難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細胞治療項目負責人謝雍對此深有感觸。謝雍帶領的研發團隊專注於細胞療法研究,“項目進入臨床研究,也就是相當於中試階段,一期的花費有可能近億元”。

  從實驗室進入市場的“驚險一躍”,這條路走得更快些,是很多科創團隊所渴盼的。《河套規劃》明確,“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是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三大定位之一。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聚焦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從研發到工程化的中試轉化,希望形成更多具有重大牽引和帶動作用的技術創新和産業創新成果。

  《河套規劃》釋放出“搭建生物醫藥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作用”諸多利好,讓謝雍頗為期待。“生物醫藥技術在産業化之前,必須進行中試、藥代動力學評估等。如果缺乏公共中試基地,要麼外包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進行,不僅時間漫長,也無法及時調整技術;要麼自己購買儀器,動輒幾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投入讓科研團隊難以承擔。”在謝雍看來,公共研發服務平台、臨床試驗中心等配套齊聚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將成為生物醫藥研發的“加速器”。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等機構進駐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也引起了謝雍的關注。“生物制藥研發是漫長的過程,這當中需要經歷諸多審批環節。”謝雍表示,這些機構的進駐,既能為科研團隊提供更多便利、提高審批效率,為其節約更多的研發時間和成本,也能加快推動藥品審評、檢查等規則與國際接軌。

  與此同時,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積極為科創企業提供技術應用場景。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河套規劃》提出“在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開展創新應用試點示範”。深圳元戎啟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戎啟行”)是自動駕駛領域獨角獸企業,誕生了國內首個成功落地的自動駕駛輕卡商業化項目。兩年前,元戎啟行在深圳中心城區開放自動駕駛載人乘車服務,在深圳福田區設立超過200個站點。“目前,公司已經完成超8萬人次的智能網聯汽車出行服務。”元戎啟行副總裁唐瑤説,“在市中心上路實測可以幫助我們不斷驗證和迭代技術。”

  從基礎研究的策源地到成果轉化的高效田,河套合作區的發展未來可期。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1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