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研+內地轉化”的河套精彩試驗丨小河套,大希望③

來源: 南方雜誌社          發布時間: 2023-12-18

  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合作平台,河套合作區怎樣發揮出1+1>2的聚合效應?

  今年9月,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式開園,截至目前18家香港企業和機構組團入駐。(來源:南方日報)

  “我們最新問世的高速高清三維機器視覺傳感器、智能工業機器人系統,採集速度最高可達每秒310幀,精度最高可達0.5微米,可在多個領域成功替代同類進口産品。”2018年,香港中文大學博士丁克帶領創新團隊跨過深圳河,成為最早落戶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的香港青年之一。

  “河套合作區區位優勢獨特,稅收優惠政策疊加,背靠廣東成熟的産業配套和巨大的市場空間,對初創公司來説十分有利。”作為深圳顯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顯揚科技”)創始人,丁克直呼意想不到,“短短五年時間,我們已經實現了香港研發、深圳落地、佛山生産、銷往全國的全産業鏈發展路徑。”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河套規劃》)提出,“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一直以來,深圳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優勢明顯,擁有完備産業供應鏈,但在基礎研究和創新規則上需要與國際接軌;作為國際化都市,香港吸引了許多一流創新人才,基礎研究實力強勁,但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內地的支撐。”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深港合作開發意願強烈,協同發展潛力巨大。”

  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創新實施‘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內地’‘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等模式,精準鏈結全球一流人才。”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吸引了大量香港研發機構、科創企業落戶,成為這種創新模式的精彩試驗場。

  “半小時科研圈”

  64歲的香港科創人員劉振韜,再次開啟了深港兩地的雙城生活。一個多月前,往返香港科學園與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之間的科研跨境直通巴士正式開通,讓劉振韜每天能夠快速穿梭深港兩地的辦公室,真正享受“半小時科研圈”帶來的便利。

  上個世紀90年代,劉振韜進入一家全球著名半導體企業工作,長期駐紮深圳從事半導體相關應用開發。彼時,珠三角正興起承接國際産業轉移的浪潮,密密麻麻的工廠如潮水般涌現。被譽為“世界工廠”的廣東,有着完善的産業鏈條,這讓劉振韜看到了技術産業化的無限可能。

  五年前,劉振韜帶領創新團隊進駐香港科學園孵化器,專注馬達創新控制芯片設計研究。如今,跟隨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的腳步,積累了近40年半導體從業經驗的劉振韜再次出發,選擇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作為二次創業的新起點。

  劉振韜帶領團隊創辦深圳山河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河半導體”)。“我們研發出來的電機創新控制芯片,可以使得電機運轉負載能力增加40%~50%,速度提升40%,能耗減少10%~25%,在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有着巨大的市場前景。”劉振韜希望“研發成果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河套落地”。像山河半導體這樣的香港科創企業,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

  作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最前沿,河套合作區得益於深港跨境接壤、一區兩園的優勢,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載了一批重量級的深港科技創新資源。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5所國際知名高校設立了10個創新研發平台,並設有河套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谷、香港科技大學藍海灣孵化港、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等創新孵化載體。

  香港科技大學是首家入駐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香港高校。“2020年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落地後,布局了深港協同創新實驗室集群,17個實驗室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總監高凌雲表示。

  顯揚科技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學藍海灣孵化港,可實現“樓下科研實驗、樓上創業孵化”。“這是香港高校在深圳第一家獨立自主運營的孵化器,累計孵化企業152家,誕生1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企業獲得融資,累計融資額超11.5億元,總估值近60億元,其中估值過億元企業16家。”高凌雲見證了深港科創合作的加速度。

  深港合作“聯起來”,科創資源“聚起來”,釋放出澎湃的創新動能。

  1+1>2

  《南方》雜誌記者梳理《河套規劃》發現,“科技”“協同”“融合”等成為河套合作區發展的高頻詞。值得注意的是,《河套規劃》全文19處提及“協同”,對深港兩地協同推進、協同創新、協同發展提出期待。

  河套合作區怎樣發揮出1+1>2的聚合效應?如果説香港是從“0”到“1”的基礎研究策源地,那麼深圳乃至廣東則是從“1”到“100”的成果轉化高效田。這兩種“基因”在河套合作區相遇,會創造出怎樣的奇蹟?

  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諸多創新技術的背後,都有着香港高端創新人才的底色。“香港具備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及設備,擁有5所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學、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28所研發實驗室,當中不少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香港科技園公司大灣區發展總監莫偉軒表示。

  一個團隊帶來一項頂尖技術,一項技術造就一項新興産業。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香港科創團隊在高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等領域開展原始創新和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取得令人振奮的學術成果和技術成果,其中不乏全國首創。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列舉道:“裝上這種電致變色玻璃,就像給大樓穿上了‘防曬衣’;用高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能觀測易損傷的樣品細節……不少科研成果即將走出實驗室,邁上産業化的道路。”

  與此同時,廣東龐大的製造能力,給港澳科創人員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新機會,這是《南方》雜誌記者在調研中感受最強烈的。廣東是影響全球的重要製造基地,可以將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産業化。丁克以電子信息産業為例:“珠三角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業配套,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強勁。顯揚科技的産品組件清單,涉及鏡片、電路板、線材等上百個零部件,一小時就能在深圳、東莞、佛山等地完成採購,並通過珠三角工廠快速實現量産。”

  巨大的市場空間,也對港澳科創人員有着強烈的吸引力。“山河半導體首創的六線電機控制芯片技術,已經可以成熟應用於電動工具、消費電子、白色家電等産品。”劉振韜期待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能邁出産業化的重要一步,“就拿白色家電來説,僅考慮中國冰箱、家用空調、家用電風扇的年産量,其對於電機控制芯片或模組的總需求量就數以億計,市場前景廣闊。未來山河半導體將抓住機遇,積極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輻射全國及全球。”劉振韜的話,道出了許多香港科創人員的心聲。

  《河套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取得積極成效”的階段目標。各取所長、優勢互補,河套合作區協同創新的“齒輪”正越轉越快。

  與灣區發展同頻共振

  在這場科技創新合作的“雙向奔赴”中,深港兩地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

  在《河套規劃》中,特別提到“區域聯動格局”,其中指出“開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協同,有效融合香港原始創新和珠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産業優勢,輻射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

  與灣區發展同頻共振,香港科創人員的發展夢加速展開。“傳統陶瓷材料受限於高硬度、高熔點、高脆性的特點,在加工製造過程中存在諸多難點。尤其在製造大尺寸複雜結構陶瓷時,傳統工藝受到巨大限制。”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福田研究院先進結構材料與增材製造研究團隊帶頭人呂堅表示,其團隊研發的技術,可以實現多種類、大尺寸、複雜結構陶瓷的3D、4D打印,還能提高3~5倍的效率,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目前,團隊已經在深圳找到了産業化的方向。

  同時,香港研發、香港技術也在推動廣東産業轉型升級。深圳百奧沃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奧沃時”)專注於人工智能制藥研發,在其創始人倪幫政看來:“河套合作區不僅是香港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的出口,也是廣東企業尋找研發答案的資源庫。企業創新的道路充滿荊棘,聯手香港科研機構進行技術攻關可以讓企業少走彎路。”

  今年1月,百奧沃時入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就拿生物醫藥領域來説,香港高校聚集了一流的科學家。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這裏不僅有藥理學、免疫學、精準醫學等領域的權威專家,還邀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特聘專家。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課題找到相關領域的教授進行合作。”倪幫政表示。

  創立初期,百奧沃時為客戶量身定制一款AI+工藝優化技術系統時,遇到了“工藝篩選優化驗證”的難題。如何破題?倪幫政順利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名教授的研究課題中找到解題思路,並邀請該教授聯合攻克技術難題。目前,百奧沃時開發的軟硬體一體化産品,實現了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藥物研發流程,産品已獲多家行業頭部客戶的認可。

  越來越多香港科創團隊成為為廣東製造賦能的角色。《河套規劃》提出要“促進研發與市場、科學家和企業家深度對接交流”,而這也正是許多香港科創團隊的共同期盼。

  幾年前,丁克在珠三角工廠走訪時發現,國內在三維機器視覺傳感器領域有着巨大的市場需求,然而受制於技術難題相關産業發展裹足不前。相比之下,國外同類設備價格昂貴,相關産品有的高達30萬元/台。“企業有所需,創新有所應。”丁克表示,“我們研發出的産品主要用於引導機器人工作、進行工業檢測與測量,現已應用於汽車、3C産品、電器等諸多産業。”

  深港珠聯璧合的創新故事,正在河套合作區不斷上演。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1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