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仿佛閃着光”——“雪龍2”號訪港團與港生交流側記

來源: 中新社          發布時間: 2024-04-11

  4月10日下午,一堂別開生面的科學課在香港科學館拉開帷幕。為來自20多所香港中小學校的250位師生上課的,是跟隨“雪龍2”號一起訪港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在南極,有一種天氣叫‘看不見’,有一種日子叫‘天不亮’。”一開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極光專家楊惠根如此形容南極的環境。他以觀測星空舉例説,“我們常説‘星星眨眼睛’,實際上天文觀測時卻需要‘星星不眨眼’。要做的這一點,穩定的氣候環境必不可少。”

  他向同學們介紹,氣候寒冷乾燥、大氣清潔穩定、加上長達3個月的極夜,使南極成為地球上天文觀測條件獨一無二的地區。氣候乾燥,避免了空氣中水汽折射太陽或其他恒星發出的光線,低溫環境則可避免熱量輻射。“只有這樣,才能觀測到較準確的數據。”

  圖為一名學生積極舉手爭取向中山站科考人員提問。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除現場講解,交流會還連線了南極中山站站長胡澤駿等3位正在執行考察任務的科考隊員,邀請他們分享在南極的科考工作和生活。

  胡澤駿依稀記得,初到南極時,他被宏偉、潔白的雪原所震撼。但現在全球暖化正影響着南極生態,科考隊員時常能聽到冰山崩塌的聲音,冰川的流動性正在增強。“最明顯的是極為罕見的雨和霧,這表明南極的氣溫正在升高。”

  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更容易被同學們接受。交流會現場,同學們聚精會神聽講,不時低頭認真做筆記,生怕遺漏一個要點。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舉手,爭相向科考隊員們提問。

  “科考隊員在南極科考時都吃些什麼?”香港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學生涂宇飛問道。

  楊惠根説,科考隊員們平時物資充足,但多以預製菜為主。對南極越冬科考隊員來説,新鮮蔬菜是非常珍貴的,所以有時隊員們會自己種菜。但因為科考站與外部環境氣溫、濕度差距較大,水分容易揮發到站外,蔬菜不易成活。他印象最深的是,有次隊員種出兩根小黃瓜,只能切得像河豚魚片那麼薄,才夠40個隊員每人分到一片。

  圖為極光專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惠根向學生講解在南極研究極光現象的相關知識。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互動結束後,涂宇飛對記者説,以前只知道南極考察環境艱苦,聽過科考隊員的介紹後才明白這種艱苦難以想象。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他們仍不畏艱難,完成一項又一項任務,實在了不起。“他們每個人身上仿佛都閃着光”。

  香港科學館交流活動是“雪龍2”號訪港期間舉行的系列交流活動之一。當天,香港中文大學亦舉辦了一場對話,逾300名中小學及大學生參與。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羅光富向學生們分享了一段由前輩拍攝的視頻,介紹南極科考任務面對多重挑戰。“那是中國首次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科考船條件沒有現在那麼好,所有人要克服的第一關就是暈船。”視頻中,科考船在狂風巨浪中異常顛簸。

  不過,隨着國家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如今“雪龍2”號已是中國第四代極地科考船,科考船在風浪中也能平穩行駛。

  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特意趕來參加活動的大三學生陳奕辰對記者表示,第一次近距離聽南極科考隊員分享考察經歷,使他深受觸動。作為一名化學專業的學生,他也深受 啟發,“這次活動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也加深了我對自然界的認知,理解了從事科學所肩負的責任。”(完)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5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