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號:將“極地精神”帶到香港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24-04-15

  4月初,香港維多利亞港的早晨,當海霧漸漸散去,一艘紅白相間的巨輪逐漸清晰。它高昂着船首的破冰艏柱,從遙遠的南極冰原犁海破冰,緩緩駛進尖沙咀海運碼頭,開啟訪港之旅。維港岸邊,熱情的香港市民揮舞着國旗高喊:“‘雪龍2'號,香港歡迎你!”

4月9日,香港市民在“雪龍2”號前參觀、拍照。新華社記者 譚佳銘 攝

  “20年前,‘雪龍’號在啟程前往南極考察前特別訪問香港時,就曾在這裏停泊。”“雪龍2”號訪港執行委員會主席、香港紅潮和水質領域研究專家何建宗激動地説,“如今,歷經5個月完成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也來了。”

4月9日,香港市民在“雪龍2”號停機坪參觀。新華社記者 龍鏡伊 攝

  “它的到來是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

  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的“雪龍2”號長122.5米,寬22.3米,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能破除1.5米高的冰層、0.2米厚的雪。

  早在1999年,何建宗就登上過“雪龍”號,參加中國首次北極科考。他説:“‘雪龍’號是單向破冰,在固定冰區域掉個頭要花十幾個小時。‘雪龍2’號所擁有的全球先進的船艏、船艉雙向破冰能力,讓這一時間縮短到僅半小時左右。”

4月9日,“雪龍2”號訪港執行委員會主席、香港紅潮和水質領域研究專家何建宗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龍鏡伊 攝

  何建宗感嘆道,“雪龍”號首訪香港至今20年,期間中國南極考察船的設計建造能力不斷進步,“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相較於“雪龍”號,都“更上一層樓”。“無論是轉彎、停泊離泊還是原地回轉都更加靈活,在惡劣海況下的安全性和調查作業精度也大幅提高。”

  20年前,“雪龍”號到訪香港,引起轟動,受到廣大香港市民熱烈歡迎。如今,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令廣大香港市民感到振奮驕傲。

  2004年“雪龍”號來港時,何建宗是一名參觀者。如今,他成為“雪龍2”號訪港活動的執委會主席。去年9月,他開始準備“雪龍2”號訪港事宜。他感嘆,從籌備到看到雄偉的“雪龍2”號順利抵港,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最讓他感動的還是無私奉獻的義工們。“今年是國家極地考察40周年,香港成為‘雪龍2’號完成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回國歸航的第一站,是國家送給我們的禮物,所以義工們都不計回報地自發投入工作。”

  何建宗説,“雪龍2”號的到訪給了香港市民一個認識極地、了解國家最新科考成果的平台,所以大家都竭盡全力地支援。

4月9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龍鏡伊 攝

  “難到極點就是南極”

  早在1993年就首次踏足南極展開極地研究的何建宗,已4次登上南極、23次遠赴北極。他讚嘆那片遠離塵世喧囂的冰雪天地寧靜又雄壯,有種震撼心靈的美。

  訪港期間,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與香港市民分享了科學家極地奮鬥的故事和極地生活的點點滴滴。

  “難到極點就是南極。”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對記者説。

  極度的低溫、突然襲擊的暴風雪以及冰層下未知的深淵,讓每次極地考察不僅是一場與惡劣環境的較量,也是對隊員們探索極地世界決心與毅力的考驗。

  每年的12月到來年2月,是南極的夏季,本該是開展考察的黃金季節。但今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12級颶風,卻讓考察隊經歷了此次南極之行的最大挑戰。

  魏福海回憶道:“當時所有人都在全力加快工程進度,就是為了趕在2月份來臨前完成秦嶺站的建設,卻被氣象預報告知未來兩天會有12級颶風。”

  此時的秦嶺站,正處在安裝用來抵禦強風的幕墻的關鍵期,整個建築還未完全封閉。魏福海説:“不封閉的結果可能導致已經安裝的幕墻板被吹走,前功盡棄。全部封閉至少需要3天的工期,但留給大家的時間窗口只有十幾個小時。”

  “與天氣賽跑,和時間賽跑;風雪無阻,分秒必爭。”這是刻在南極考察隊員們骨子裏的一句話。於是,隊員們開始與天氣搶時間。迎風面不能施工就轉背風面,高空不行就轉地面,室外不行就轉室內……

  有的隊員嫌扭螺栓的手套太厚,不方便幹活,便換成薄手套,但很容易被凍傷。有手部受傷的隊員被要求留在宿舍休息,可他説:“我還能給其他隊員遞螺絲刀,我要和大家並肩作戰。”簡單一句話,讓魏福海至今想起仍難以平靜。

  就在施工作業全部完成之後不久,時速120公里的12級颶風來了。由於及時採取了封閉措施,秦嶺站成功抵禦了颶風的襲擊。

  “把‘極地精神’帶到香港”

  “科考隊員們在未知的考驗裏挑戰着自己的極限,是為了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魏福海説。

  “他們讓我懂得什麼叫‘青春不畏嚴寒’。”香港培僑中學學生紀依涵説,“當我知道,有一群中國極地考察者正風雪無阻地為人類和世界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心裏就有一種説不出的光榮。”

4月9日,香港培僑中學學生紀依涵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龍鏡伊 攝

4月9日,香港培僑中學學生陳開元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龍鏡伊 攝

  隊員們勇往直前的決心、不畏嚴寒的意志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深深感動了香港培僑中學學生陳開元。熱愛化學、立志成為一名藥劑師的他決心要為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做些什麼。

  “我想研究出一種在極寒天氣裏防止凍傷的藥,保障隊員們在冰天雪地裏安全地進行科學考察。”他説。

  據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介紹,南極考察之行也有來自香港的科研人員間接參與船上新儀器的研發,希望香港科研工作者日後有機會參與考察工作。

  為了讓更多香港青年認識極地並投身相關科研領域,2018年,何建宗成立了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希望能在香港學生們心中種下探索極地的種子”。

  在他看來,能為香港年輕人提供一片探索極地的土壤,這些種子終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開出絢爛的花。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5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