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博物館基金創辦人李樂詩(右二)在香港舉行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上,獲頒「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後發表感言(6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齊劉海、齊耳短髮,一副金絲邊眼鏡,説話輕聲細語。很難想象,眼前的李樂詩號稱香港「俠女」,是中國首位踏足地球三極的女探險家,曾十赴北極,八探南極,四攀珠峰,全身心投入到極地環保事業。
「世界因你而美麗——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日前在香港舉辦,80歲的李樂詩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穿越無垠天地,惟願萬物共生。」頒獎詞這樣説。
李樂詩博士接受記者採訪(7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極地結緣
李樂詩與南極結緣,十分偶然。
1985年2月,中國在南極地區建立首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同年5月擬在香港舉辦展覽。作為本地小有名氣的廣告設計師,李樂詩應邀參與展覽設計,接觸了大量鮮活的南極一手資料,看第一眼就被那遼闊又神秘的異域迷住了。
從小,探險家就是李樂詩心目中的英雄,《魯濱遜漂流記》《環游世界八十天》……她愛不釋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她利用業餘時間獨自環游世界,彼時已游歷了全世界100多個城市。
南極科考展在香港引發熱烈反響,也觸發了李樂詩的極地探險夢。同年9月,她鼓足勇氣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以攝影師身份隨國家科考隊親赴南極。申請獲得了批准,她成為中國第二次南極考察隊中唯一的女隊員。
1985年末,經過長途輾轉飛行,李樂詩來到魂牽夢繞的南極。踏足南極的那一刻,「心情就像遠嫁而來的新娘一樣激動,我在心裏暗暗發誓,決不會辜負這片土地。」她説。
此後數十年間,她的極地探險夢一發而不可收。從南極到北極,再到珠峰,她踏遍地球三極,遭遇各種艱難險阻。
1991年,她乘坐的「極地」號從南極歸來時穿越號稱「暴風圈」的西風帶,遭遇12級颶風、20米高的巨浪,巨浪從船尾衝上二層甲板,將密封好的後門連門框一同拍碎,涌入船艙。在危急的情況下,李樂詩把拍好的膠卷裝進密封盒裏,照常返回現場拍攝,「我不怕,怕就不來了」。
在極地旅程中,李樂詩用心靈與大自然對話,更用筆和鏡頭記錄下極地多年來的氣候變化,還跟着科考隊員學習極地科學知識,協助科學考察。回港後她陸續出版了《白色力量》《三極宣言》等多本著作。
李樂詩博士(左)在香港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內講解(7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倡議成立極地博物館
最早去南極,李樂詩只是個好奇的探險者。隨着此後的多次探訪,特別是與國家科考隊的科學家們結伴而行,讓她深刻認識到極地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重大影響,保護極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油然而生。
她親身感受到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頻發給極地帶來的變化。「北極的夏天,已經能下海游泳了。」她一聲輕嘆,「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承載着地球對氣候變化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亟待保護。」
多年的極地行走,李樂詩積累了大量的考察資料,每次從極地回來,她辦展、授課、著書,忙個不停。隨着年齡增大,她深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向社會發出了創建極地博物館的倡議,希望借此增進公眾對中國極地科研事業的認識,喚醒極地環保意識,助力培育新一代優秀科學人才。
李樂詩博士(左)在香港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內講解(7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為此,李樂詩在香港創辦了極地博物館基金,該基金通過舉辦內容豐富的活動推廣極地科普教育,激發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極地科研和環保的興趣,還多次組織極地實地考察。
2013年,在李樂詩的奔走呼籲下,香港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成立,這是香港第一所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李樂詩將自己多年極地考察成果的絕大部分捐贈給了該館,包括數萬張珍貴圖片、幾百小時影像資料,以及極地標本、考察裝備等,部分展品在該館「極地廊」展區常年展出。
在香港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內,李樂詩博士講解她在南極考察時所穿的防寒服(7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在「極地廊」的一側,巨幅的極地風光圖片從墻上延伸到地面,參觀者如同行走在一望無際的冰海雪原之上。
這裏有企鵝媽媽親吻小企鵝的溫馨場景,有氣候惡化之下北極熊無處覓食的無助畫面,也有李樂詩為當地土著畫的速寫,她採集的鯨魚脊骨、企鵝蛋等珍貴標本,還仿製了她在南極長城站居住的房間。
與「雪龍」號的不了情
展區最惹人注目的,莫過於中國第一艘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號的模型。
李樂詩與「雪龍」號的緣分不一般。早在香港回歸祖國前的1996年,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雪龍」號在赴南極途中停靠香港的動議。抵達當日,作為香港方面的主要協調人之一,李樂詩坐船出海迎接。
這是她與「雪龍」號第一次相見。當天視野清晰,她遠遠地看到「雪龍」號「平穩地、豪邁地、高貴地緩緩駛入維多利亞港」。時隔多年,她記憶猶新。
與「雪龍」號再次相逢,是三年後的1999年7月。李樂詩隨中國科考隊首次對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在「雪龍」號上度過了難忘的兩個多月。船上有氣象學家、海洋學家、測量學家、冰川學家等,每天都有各種講座。此行中,她還第一次乘坐直升機飛到北極上空,在一望無際的碧海和浮冰中,俯瞰「雪龍」號的雄姿。「特別激動,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004年10月,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出發之際,「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到訪香港。李樂詩像迎接親人一樣欣喜,不遺餘力地聯絡張羅,牽頭策劃了一系列活動,「雪龍」號受到香港市民的熱烈歡迎。
20年之後的今年4月,剛剛完成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首次來到香港,再度掀起一股極地科學熱潮。
「這是中國自主建造、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極地科考船,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都比『雪龍』號大大躍升。」李樂詩登船細看,掩不住滿眼的驕傲。在香港科學館,作為特邀嘉賓主持,她和幾位極地科學家一起,帶領200多名香港中學生與南極考察站隊員現場視頻連線。
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數十年來,李樂詩與中國極地事業一路同行,親身見證其發展壯大,也感召了更多的後來者。
李樂詩博士接受記者採訪(7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更重要的是,從科學家身上,我學到了堅韌不拔、為科學奉獻終生的極地精神,這是激勵我一生求索的精神力量。」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