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東部海濱,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依山而立,俯瞰着寧靜的維港。從山頂到山腳,軍事設施遺跡密集分布。這片始建於1887年的海防要塞,在褪去軍事功能多年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承擔起新的使命。
日前,由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而來的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正式揭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致辭時説,該館將成為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讓包括香港青少年在內的廣大市民認識體會艱苦的抗戰歲月和抗日英烈的貢獻。
觀眾深受震撼
新博物館開放後的某個周末,雨過天晴,位於山頂堡壘的主展館已聚集了不少觀眾。下午2點15分,義務導賞員周小姐準時來到展館大廳,為現場觀眾提供免費導賞。
「英國為什麼要發動對清政府的戰爭?就因為它,鴉片!」在一台擺放有鴉片煙具的展櫃前,周小姐將《南京條約》的前因後果娓娓道來。從「不平等條約與香港割佔」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在十多個常設展廳內,她總能將展品、圖片與背後的故事活靈活現地描述出來。尤其是在介紹抗戰相關內容時,她講述的外婆親身經歷令聞者深受震撼。
1941年12月初,日軍進攻香港。港英政府抵抗18天后舉白旗投降,香港隨後陷入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香港人口從戰前的160萬減少到不足60萬。」周小姐説,想起幼年時聽外婆描述的日軍暴行,至今仍覺心驚。
此次改設後,博物館增加了大量抗日戰爭相關內容,設有「聲影説抗戰」「日軍侵華」「日軍侵港」和「抗日遊擊隊與敵後活動」4個抗戰主題展廳,特別推出了專題展覽「攜手抗敵:東江縱隊在深港地區的抗戰活動」。
真實還原歷史
玻璃展櫃中,簡樸的條紋布包、破舊的灰色毛毯和斑駁的手槍等港九大隊當年使用的物品格外引人注目。作為博物館首個專題展覽,「攜手抗敵:東江縱隊在深港地區的抗戰活動」通過眾多珍貴展品及歷史圖片影像,真實還原了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香港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形象。
「香港淪陷期間,港九大隊是香港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終堅持抗戰的武裝力量。」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顧問、香港地方志中心總編輯劉智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場展出的文獻及紀念展品包括:東江縱隊出版的機關報《前進報》(複製品)、1938年11月在香港出版的第一期《大地畫報》,以及由漫畫家丁聰創作的《東江百日雜憶》漫畫圖片和港九大隊老戰士林珍借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還有老戰士們親述當年戰事的珍貴口述歷史記錄。其中,不少展品是由內地來港展出。
為籌備改設後的抗戰專題展覽,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正進行為期一年的「抗戰文物徵集行動」,鼓勵市民捐贈遊擊隊隊員用品、文件等抗戰相關文物。
加強愛國教育
當日導賞結束後,周小姐又獨自一人來到了「攜手抗敵:東江縱隊在深港地區的抗戰活動」專題展廳,細細閱讀展板上的內容。「有些新的資料沒有那麼熟,要多溫習幾遍才能講好。」周小姐表示,他們這一代人讀書時,香港和國家近代史學得很少,她是做了導賞員後才開始惡補相關知識。
近些年,香港不斷加強歷史教育和國民教育——將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相關內容納入小學常識科課程;中國歷史科設置為初中獨立必修科目;高中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緊扣國家發展……
「現在提問的時候,年輕人反而能夠回答得更快更準確,説明學校在歷史教育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周小姐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