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來源: 宗教局

  基督教(Protestantism),在我國一般是指新教,它是基督教(Christianity)三大派別之一,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産物。

  16世紀,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得到歐洲各國響應。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國國教的安立甘宗,共同與羅馬天主教相抗衡。18世紀後,在三個主要宗教中又不斷分化出許多宗派。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基督論、原罪論、救贖論、因信稱義等。

  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也稱《新舊約全書》,其中《新約聖經》27卷,與天主教完全相同。《舊約》39卷,比天主教的《舊約》少7卷次經。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採用不同的譯本,譯法差別較大。

  基督教重要節日有聖誕節、復活節、受難節、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感恩節。

  第一個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傳教士是英國馬禮遜,他於清仁宗嘉慶十二年(1807)來到中國。馬禮遜完成了兩項重要的翻譯和編纂工作,即漢文基督教經典《聖經》和《華英字典》。之後,英、美、俄、德、法陸續派遣教士來華。他們除從事收集情報外,還進行出版書刊、開設醫局、創辦學校等活動,為在中國大規模傳教做準備。基督教真正大規模傳入中國,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相繼簽訂後,歐美列強紛紛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南方5個通商口岸活動,進而將觸角伸到北京及中國內地。據不完全統計,到19世紀末,分布在中國各地的基督教差會達80個,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信義會、長老會、聖公會、倫敦會、公理會、浸禮會、美以美會等。

  新中國建立後,以吳耀宗為代表的幾十位中國基督教領袖發表《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即「三自宣言」,號召廣大基督教徒在黨和政府領導下開展反帝愛國運動,肅清基督教內的帝國主義影響,實現中國基督教的自治、自養、自傳。1954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1980年,中國基督教協會宣告成立。現在,中國基督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堅持按「三自」方針辦好教會。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5956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