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專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內地慶祝活動

[2009-10-01]

  2009年10月1日,必將成為未來歲月裏一個醒目的坐標。
這一天,新中國迎來她生命歷程中的第一個甲子。這一天,中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新世紀首次國慶盛大閱兵。
這是新中國的第14次國慶閱兵。這是邁入新世紀的中國第一次舉行盛大國慶閱兵。

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將於10月1日10時在北京舉行。這是參閱部隊陸續就位。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黎明,大軍開拔

  沙河的黎明,總是陪着呼號聲、步伐聲一起到來。

  這個黎明卻格外寧靜。你只能從燈光下那些閃動的身影裏,捕捉到一絲不尋常的氣息,如同火箭就要升空,戰艦就要起錨。

  飛行學員方隊教練朱國慶正在檢查隊員們的服裝和槍械。距此不遠的另一片營地裏,軍樂團演奏員蘇勇擦拭着銀白色的短笛。

  就在這個黎明,朱國慶和蘇勇分別迎來了自己的49歲和40歲生日。就在這個黎明,他們和自己的戰友一起,迎來了共和國的60歲生日。

  半年前的那個春天,他們也是在一個個寧靜的夜裏,陸續進駐閱兵村的。

  與國慶50周年閱兵相比,這次閱兵的準備時間縮短了9個月。

  然而,一切忙而不亂。

  2008年11月4日,閱兵聯合指揮部受領任務,3天后即正常運行。

  到12月,來自天南海北的官兵組成一個個方隊,在北風中開始了訓練。

  到2009年5月7日,所有參閱部隊集中到131天內建成的兩個京郊閱兵村。

  直至倒計時牌上的數字不再跳動。在歷經了冬寒夏暑的磨礪之後,由8000 餘名官兵、500余台地面裝備和150余架飛機組成的56個方(梯)隊,終於走到了接受檢閱的這個秋日——2009年10月1日。

  晨曦初露,長長的車隊載着徒步方隊離開沙河。

  同一時刻,已於前一天從通州閱兵村裝載至北京東站的裝備方隊,隆隆發動戰車。

  天安門——兩支大軍向着這個舉世矚目的地方開進,開進。

  9時,西望長安街

  雨後初晴。金色的陽光躍出雲層,躍過一座座古老和年輕的建築,投向佇立在長街上的鋼鐵巨陣。

  9時許,由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民兵和預備役部隊組成的14個徒步方隊和30個裝備方隊整齊列陣東長安街北側,靜候檢閱。

  此時,陸、海、空三軍航空兵151架戰鷹編成的12個空中梯隊在華北各地的數個軍用機場集結完畢。

  這一切,代表着中國以230萬軍隊為主體的武裝力量和中國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新成就。

  受閱部隊以東,是被稱為“CBD”的中央商務區,北京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

  受閱部隊以西,是首都的心臟——天安門。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作為皇城的正門,它和它背後的紫禁城共同構成了明清王朝的皇家禁地。

  老百姓不能跨入一步的禁區之門,卻曾在侵略者的炮聲中轟然打開。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竟在紫禁城舉行“閱兵”!

  那狂笑,至今撕裂着中國人的心。

  今天即將受閱的三軍將士,又一次把這條記錄着屈辱與覺醒的長街,變成了展示中國自信與自強的閱兵場。

  長安街告訴人們,強大的國防,永遠是國家的盾牌。

10月1日,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分列式開始。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10時09分,檢閱車向東駛去

  十里長街開滿鮮花,與綠色的軍陣組合成這個秋季最絢麗的景色。

  10時09分,在激昂的閱兵曲中,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乘檢閱車徐徐向東駛去。

  “敬禮——”方隊指揮員一聲令下,佇立在東長安街的受閱官兵,向胡錦濤主席行注目禮。

  “同志們好——”“首長好!”

  “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

  軍委主席的親切問候和受閱官兵的響亮回答,響徹長街。

  這響亮的回答,穿越人民軍隊82年的光榮歷程,傳遞着這支軍隊不變的宗旨。

  “紅軍師”“秋收起義團”“平江起義團”“鐵軍”“猛虎團”“硬骨頭六連”“上甘嶺特功八連”……檢閱車從一面面鮮紅的戰旗前徐徐駛過。

  從南昌城頭一路走來的中國軍隊,哪一支沒有經過戰火的洗禮,哪一支不是傳承着英雄的基因?

  新型坦克、新型火炮、新型導彈……檢閱車從一台台迷彩色的裝備前徐徐駛過。

  從當年的“萬國造”到今天全部國産的先進裝備,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實現了歷史跨越。

  10時37分,正步通過天安門

  敬禮線到了!

  32歲的旗手朱振華雙手一收一推,3.3米長的旗桿從肩上落下,準確地固定在前上方45度角的位置。

  秋風輕拂,紅旗上的五角星和“八一”兩個字展現在億萬中國人眼前。

  10時37分,邁着鏗鏘的正步,三軍儀仗隊護衛軍旗通過天安門,拉開了分列式的序幕。

  這時,天安門廣場上的背景圖案赫然出現12個大字: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

  這人民軍隊特有的紅色傳統,就像那獵獵軍旗一樣,歷經82年風雨而不褪色。

  14個徒步方隊,受閱時長約12分鐘。每個方隊以每分鐘116步的速度踢出128步正步,走完天安門東西華表間的96米。

  這是一組像作戰時間一樣精確的數字。

  為了這96米,受閱官兵在訓練場上走過了數千公里,堅硬的路面被踩出了一行行腳印。

  陸軍學員方隊、步兵方隊、特戰兵方隊,來自陸軍部隊的3個方隊構成第一陣容。

  隊伍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向前移動,似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們的前進。

  橫、縱、斜,天安門正對面的大屏幕從不同角度顯示着方陣的線條。每條線,都像刀切一般筆直。

  在56歲的徒步方隊總教練袁大慶眼裏,這是世間最美的造型。

  60年來,中國軍隊從“騾馬化”“摩托化”邁向“機械化”“信息化”,但,徒步仍然是軍隊接受檢閱的基本形式。

  “無論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戰爭的勝負最終取決於人。一支沒有戰鬥力的部隊,肯定走不出整齊劃一的方陣。”袁大慶説。

  以“鐵腳板”着稱的步兵,曾是中國陸軍的主體。14次閱兵中步兵方隊的逐年減少,折射出中國軍隊的巨變——從1985年集團軍誕生起,中國陸軍從以“步兵為主”發展成為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電子對抗兵、步兵、防空導彈兵、航空兵等諸多兵種合成的現代陸軍,成為既能獨立遂行作戰任務又能與海軍、空軍實施聯合作戰的強大軍種。

  斑斕的迷彩叢中,突然加入了一抹清新的色彩——身着潔白軍服和藍色海洋迷彩服的海軍學員方隊、水兵方隊和海軍陸戰隊方隊接受檢閱。有力而又輕盈的步伐,仿佛踏浪而來。

  最讓人難忘的是水兵們寫滿驕傲的年輕面孔。出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官兵是這次閱兵的主體,而水兵方隊的平均年齡只有18歲。他們傳遞出這樣一個訊息:富有活力與創造力的年輕一代,正在成為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

  飛行學員方隊、空降兵方隊、二炮學員方隊、三軍女兵方隊、武警方隊、女民兵方隊、預備役方隊……與10年前的國慶閱兵相比,這次閱兵減少了陸軍方隊,增加了二炮、特戰兵等軍兵種方隊,女兵方隊則首次改為三軍合成。增減之間,凸顯出中國軍隊邁向精兵之路的最新進展。

  方陣如山,氣勢如虹。如果不是軍服的色彩各不相同,很難分辨不同的方隊。

  二炮學員棕色與綠色相間的導彈防護服,可曾讓你想到為國礪劍的崇山峻嶺?

  空降兵的叢林迷彩,是否喚醒你汶川大地震救援中高空一躍的珍貴記憶?

  武警的橄欖綠,不正是日夜守護人民安寧的熟悉身影?

  60年前的開國大典上,全軍還沒有統一的服裝。今天,受閱官兵身着的是中國軍隊從2007年起換發的07式服裝。這是解放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換裝。嶄新的軍裝與軍人闊步行進的姿態一起,構成了這個十月天安門前的標誌性畫面。

這是坦克第一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郭大岳攝

  10時49分,戰車隆隆而來

  隆隆的響聲中,大地有些顫動。數千名中外記者把鏡頭對準了聲音來處——

  10時49分,30個裝備方隊向天安門駛來。最前面的99式坦克方隊以利箭的隊形,展示着由這個由500多台地面裝備組成的鐵甲方陣一往無前的氣概。

  這個數字,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閱兵的新紀錄。

  在這些裝備中,近90%為第一次公開亮相。

  “箭尖”位置上,29歲的車長王南元和22歲的炮長任嗣寧莊嚴敬禮,34歲的駕駛員丁輝操縱着坦克自信前行。

  “60年前的戰車是從華北各地繳獲來的,日式、美式都有,大部分還‘缺胳膊斷腿’的,不得不連夜修復。這種臨時組裝的戰車能不能順利通過天安門,我心裏沒有底。”開國閱兵時任華北戰車團代團長的田申回憶説。

  從“小米加步槍”到“鐵甲雄師”,從引進到自主研製,60年間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軍隊的主戰裝備得到了脫胎換骨式的發展。

  王南元所率領的這個方隊,就是巨變的親歷者。

  這個從平江起義走來的北京軍區某“紅軍團”,曾三次參加國慶閱兵。

  國慶35周年閱兵,這支部隊以摩托化方隊的形式出現;15年後的國慶50周年閱兵,他們組成了機械化步兵戰車方隊;今天,他們駕駛的是中國自行研製生産的、具有較高信息化程度的第三代坦克。

  無論是常規導彈、核導彈、巡航導彈這些引人注目的裝備,還是各種型號的新型火炮、坦克、戰車,接受檢閱的陸、海、空軍和第二炮兵的武器裝備顯示,中國軍隊的裝備正在向世界一流水平接近。

  這一切,來自國家發展的雄厚基礎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果。

  鐵流滾滾。在天安門廣場巨大的背景文字“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映襯下,裝備方隊逐一受閱。

  最後一個通過天安門的東31甲核導彈方隊,它以巨大的體形和凜然的氣魄,完成了在世界面前的首次亮相。

  10年前的國慶閱兵,“壓軸”的同樣是當時中國最新研製的洲際導彈。

  10年後參閱的洲際導彈,性能又有了新的提升。

  “我國有許多裝備借鑒了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研製而成,但在戰略核武器建設上,我們走了一條完全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方隊長張光忠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作為試訓隊隊長,張光忠和他的戰友們在茫茫戈壁完成了這種新型導彈的研製生産、試驗發射和武器定型。

  同樣是在那片戈壁灘裏,1964年10月,中國政府在首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後即宣布,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誕生於1966年的第二炮兵是新中國為應對核威脅、打破核壟斷、維護國家安全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

  1984年的國慶閱兵式上,第二炮兵首次公開受閱。當時的二炮方陣,僅有1個地地戰略導彈方隊。
今天,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以展示5個裝備方隊、近百枚導彈的透明姿態,向全世界重申自己的和平承諾。

這是空中梯隊中的預警機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新華社記者任勇攝

  11時11分,戰機飛舞長空

  就在最後一個地面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的同時,戰機劃過長空呼嘯而來。

  作為空中第一個梯隊的長機,50歲的某特種航空兵師師長顧維峰駕駛空警-2000預警機,第一個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

  隨着這一中國空軍最新裝備的亮相,被稱為信息化作戰“空中領袖”的預警機,正式步入中國空軍作戰序列。

  空中梯隊指揮員趙忠新中將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預警機的研製成功,標誌着空軍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有了質的飛躍。

  參加這次閱兵的15型151架飛機,涵蓋了中國空軍和陸軍、海軍現役主戰機型,新機型達到95%以上。飛機的數量和種類遠遠超過此前的歷次閱兵,以預警機為代表的新裝備更是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信息化的特點。

  “米秒不差”,是閱兵指揮部對空中梯隊提出的要求。大部分飛機間隔為15米-20米,受油機距加油機加油錐套只有兩米。

  體形龐大的轟-6H,標誌着“中國製造”邁入第三代的殲-10,以及距離地面僅250米的直升機群……12個空中梯隊以楔隊隊形、“品”字形、三角形等各種隊形飛過時,巨大的轟鳴聲在天地間迴響。

  擁有一支強大的空中力量,曾是多少代中國人的夢想。

  此刻的觀禮台上,海航原政委單大德中將熱淚盈眶。77歲的單大德抗日戰爭期間曾無數次目睹日軍飛機在中國的土地上狂轟濫炸。他的母親和妹妹在重慶大轟炸中遇難。

  “從小時候起,我就渴望成為飛行員,駕駛我們自己的飛機保衛祖國,保衛親人。”多年後,單大德成為海軍航空兵飛行員。

  再過一個多月,空軍將迎來60歲生日。

  引人注目的是,作戰飛機全部挂彈受閱。這是空中梯隊在國慶閱兵中第二次挂彈飛行。

  新中國成立時,南方還有大片國土沒有解放,北平也並不安寧。部分飛機奉命挂實彈,同時執行參加閱兵和戰鬥值班的任務。

  這一次,多型空空、空地導彈隨着戰機首次公開亮相。

  11時20分,由15架教-8組成的教練機梯隊最後一個飛過天安門。

  “這種教練機駕駛起來非常靈活,做很多特技動作很有如魚得水的感覺。”22歲的長機飛行員何曉莉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何曉莉和她的梯隊成員是6個月前剛從空軍第三飛行學院畢業的中國首批戰鬥機女飛行員,她們的平均飛行時間只有300小時。

  來自總裝備部的消息表明,我國已經開始選拔女性航天員,通過初選的15名女性都是運輸機飛行員。

  近年來,在武器研製專家、殲擊機飛行員、反恐特警、兩棲偵察兵、作戰部隊主官、搶險救災突擊隊員等解放軍歷史上往往由男性壟斷的角色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女軍人。在中國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歷程中,她們正在發揮更大的作用。

  即將結束閱兵的時刻,教練機梯隊在天安門上空拉出了一道道彩色煙帶,宛若彩虹,久久曾散。

  屏息凝氣看閱兵的觀禮人群中,突然響起了一片掌聲。

  今天的整個北京城,都在仰望人民空軍的雄姿。

  國慶60周年首都閱兵,不僅僅屬於軍隊,不僅僅屬於北京。

  這些日子裏,幾乎在每一個網絡論壇裏,都有無數人在猜測閱兵的每一個細節,關注可能參閱的每一支部隊。

  閱兵是武裝力量的檢閱與展示。閱兵更是全體中國人的一場心靈盛宴。

  11時25分,不是閱兵的閱兵

  大軍散去。在游行群眾的隊伍中,出現了18位白髮蒼蒼的老兵。

  這些老戰士平均年齡80.7歲,絕大多數參加過解放戰爭,還有的參加過抗日戰爭。

  作為為新中國誕生立下卓著功勳的共和國老戰士代表,他們首次應邀參加國慶群眾游行。

  在一輛名為“浴血奮鬥”的彩車上,18人分立兩側。一側,向着天安門致敬;另一側,向着人民英雄紀念碑、向着他們在戰火中倒下的戰友敬禮。

  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於新中國誕生前夜,新生的共和國以此來銘記所有為她犧牲的英烈。

  他們沒能等到新中國的成立,更沒能看到新中國的閱兵。

  就在這個新中國走過一個甲子的秋季,就在這巍峨的紀念碑上,無數英烈的眼睛凝視着共和國的又一次閱兵。

(新華社記者白瑞雪、陳輝、徐壯志)



版權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地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 ICP備案號:京ICP備060664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