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專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偉大成就

[2009-06-19]

  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是在舊中國教育極不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局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發展新思路、教育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

一、辦學規模飛速發展,為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注入活力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我們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輸送了各種層次的建設人才,為提升我國國民素質和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一)教育規模快速擴張

  194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僅有205所,普通中等學校5216所,普通小學34.7萬所。1952年全國職業中學不足4000所,普通小學52.7萬所,特殊教育學校不足70所。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198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已有675所,職業中學3314所,普通中學11.84萬所,普通小學91.73萬所,特殊教育學校292所。改革開放30年以來,教育事業在深化改革中蓬勃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達1908所,職業中學達1.18萬所,普通中學達7.48萬所,普通小學達32萬所,特殊教育學校1618所。普通高等學校、職業中學、特殊教育學校分別是1952年的9.49倍、2.96倍、23.11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二)學校招生數顯著增多

  隨着各級各類學校數量的增多,各類學校的招生人數也相應增多。194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是3.1萬人,普通中等學校51.0萬人。1977年,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在鄧小平的倡導下,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國高校招生統一考試製度得以恢復。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重大決策,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的新階段。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學校招生607.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810萬人,普通高中招生837萬,普通初中招生1856.2萬,普通小學招生1695.7萬,特殊教育招生6.2萬。在實現基本普及9年義務教育後,普通高校、中等職業和特殊教育的招生人數分別比1980年增加20.6倍、25.4倍和30倍,普高和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結構趨向合理,特殊教育健康發展。

         各類學校招生數                         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三)各級各類學校為國家輸送的人才數量穩步提升

  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是在舊中國經濟十分落後、文化教育很不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9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僅2.1萬人,普通中學畢業生數為28萬人。至200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達512萬人,普通中學畢業生2699萬人,職業中學畢業生570.6萬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四)教育的普及程度顯著提高

  從1986年頒佈《義務教育法》開始,經過10多年奮鬥,在2000年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85%,這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國民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5年的8年,增加2.7年。1957年,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61.7%,小學畢業生升學率44.2%,初中畢業生升學率39.7%。2004年,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98.1%,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62.9%,高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2.5%。教育的普及程度顯著提高,2007年每十萬人中初中及以上教育的在校生達9697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二、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教師隊伍逐步實現了從少至多,從數量型向素質型轉變。

  (一)教師隊伍得到了壯大

  建國初,教師隊伍建設較為落後,師資力量薄弱。1949年,全國教職工人數為93.5萬人。隨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教師教育發展迅速,1978年全國教職工人數為1076.8萬人,是1952年的5.7倍。在黨和國家堅持教師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指導下,我國已建立起以各級各類師範院校為主體和其他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的多渠道、多規格、多形式培養師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師教育體系,教師隊伍不斷壯大。2007年,我國專任教師人數為1286.7萬人,是1978年的1.4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二)教師素質和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

  建國60年來,國家先後設立教師節,頒佈《教師法》,對教師工資作出了不低於國家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的規定,廣大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顯著提高。中小學教師學歷基本達到國家法定標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得到重點加強。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順利推進。高等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凝聚了一大批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骨幹、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比例由1985年的5.6%提高到2007年的47.3%。

  三、高素質人才的數量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培養的高素質人才較少,與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的差距十分顯著。1949年全國研究生畢業數是107人。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978年研究生的畢業數降到9人。1981年1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掀開了我國自主培養研究生的嶄新篇章,是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化、正規化和現代化的開端。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本科生連續擴招,進一步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研究生教育規模進入新的擴張期。2008年畢業的研究生數達到34.5萬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四、教育經費投入快速增長,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採取切實措施,不斷完善教育經費籌措機制。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黨中央、國務院確定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經費投入的絕對量以較快的速度增長。2006年教育性經費投入達9815.3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4.6%,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6348.3億元,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經費 549.1億元,社會捐贈和集資辦學經費89.9億元,學費和雜費收入1552.3億元,其他教育經費420.7億元。2007年中央和地方財政教育支出7122億元,佔總支出的14.3%。地方財政用於教育支出達6727億元,佔地方財政支出的17.5%,居地方財政支出榜首。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五、教育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不斷推進,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一)出國留學人數持續增多

  建國初期,我國教育事業在國際交流和合作方面相對落後,1950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3517人。文革期間,我國教育事業在艱難曲折發展,國際交流幾乎停滯。1975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僅有245人。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同志作出了關於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指示,留學外派工作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出國留學規模由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07年的14.4萬人,30年擴大166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在國外讀大學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大學留學生佔全球總數的14%。

  (二)各類留學回國人員顯著增多

  建國初,由於中國的經濟相對落後,留學人員回國服務的工作不完善,留學回國人員較少。1957年,學成回國留學人員數僅為347人。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 以及中國對外交往領域不斷拓寬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中國不僅成為境外投資者投資的熱土, 而且也成為海外留學人員創業的重要選擇, 留學回國創業的勢頭高漲。2007年,學成回國留學人員達4.4萬人,是1957年的126.8倍,海歸人員的成倍增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活力。

        出國留學和學成回國留學人數              單位: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三)國際教育合作加強

  中國已與世界上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與33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相互承認學歷學位協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累計接收來華國際學生123萬人次,這些學生遍佈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1034個。漢語國際推廣取得新的突破,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已達到3000萬人。全球已啟動孔子學院(含孔子課堂)262所,分布在77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已有46個國家設立漢語水平考試考點,教育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六、科技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建國初,我國科技事業相對落後。新中國成立時,專門的科研機構只有30多個。全國科學技術人員不足5萬人,科技人才匱乏。隨着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科研機構經費來源不斷拓寬,多渠道籌集科研經費的格局已經形成。1990年,科技經費籌集總額為403.26億元。2007年,科技經費籌集總額增加到7695.2億元,比1990年增長18.1倍。其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3710.2億元,比1991年增長25.1倍,年均增長22.4%。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科技力量不斷加強。特別是近年來,科技活動人數迅速增加,由1997年的288.6萬人發展到2007年的454.4萬人,其中,工程師與科學家由1997年的166.8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312.9萬人,分別增長57.4%和87.6%。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産出成績斐然,科技成果影響深遠。為保護知識産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申請專利授權數由1986年的18509件增加到2007年的351782件。到2008年,國家累計授予專利權161.8萬件,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36.1萬件。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數據科技産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影響深遠,科技成果登記數由1997年的30566項增加到2008年的41200項,增長34.8%。2008年國家安排了922項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205項「863」計劃課題,成功發射衛星11次,「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截止2008年,國內共有産品檢測實驗室24300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376個,地震台站1314個,地震遙測台網31個。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版權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地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 ICP備案號:京ICP備060664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