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對外開放度大幅提高,城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對城市周圍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産生了強大的輻射力和示範效應,促進了整個地區的社會文明和經濟繁榮。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逐步深入,城市建設更是日新月異,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
一、城市數量和規模不斷加大
(一)城市數量增長較快
1949年,我國僅有城市132個,截至2007年末我國的城市數量已達655個,比1949年增加523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市數量發展的變化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緩慢發展階段(1949-1978年),1978年末我國城市數量由1949年的132個增加到193個;二是較快發展階段(1978-1983年),1983年末我國城市數量由1978年的193個上升到289個,比1978年增加96個,增長49.7%,平均每年增加16個城市;三是快速增長階段(1984-1991年),1991年末我國共有城市479個,比1983年增加190個,增長65.7%,平均每年增加23個;四是平穩發展階段(1992-2007年),到2007年末我國城市數量比1992年增加176個,增長36.7%,平均每年增加11個。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國大城市的數量也增長迅速。按城市市轄區人口(不包括市轄縣)數量分組,2007年市轄區人口(不包括市轄縣)200萬以上的城市有36個,比1978年增加26個;100萬至200萬人口城市達83個,比1978年增加64個;50至100萬人口城市達118個,增加83個;20萬到50萬人口城市達151個,增加71個;2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達267個,增加218個。
(二)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長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城鎮人口不斷增長。1952年我國城鎮人口數量為7163萬,佔當時全國總人口比重為12.46%;1978年城鎮人口為1.72億,佔當時全國人口比重為17.9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獲得快速發展,2007年城鎮人口規模達5.94億,佔當時全國總人口比重達到44.94%。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隨着城市數量增多和城市人口數量增長,城市規模也在不斷擴大。1985年,我國城市市區面積僅為9386平方公里,到2007年城市市區建築區土地面積已達到3.5萬平方公里,22年間增加2.78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四)城市區域不斷擴張
建國60年來,城市市區區域擴張十分迅速。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周圍的若干縣區,均已建設成為城市新區。與此同時,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帶)逐漸形成、壯大。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城市自身大規模擴張,並向周圍地區産生強大輻射。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開始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群。如以北京、天津、青島、瀋陽、大連為中心的環渤海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廣州、深圳、東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這些地區,城市化水平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制度創新的基地,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增長點。
從東、中、西部地區的分布看,東、中、西部地區的城市數量均有不同速度的增長。東部沿海地區由於改革開放的先行和逐漸深入,加上原有的良好的經濟基礎和人文條件,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比中部、西部地區快。經濟上的快速發展,既加快了整個地區城市化的進程,又大大強化了大城市的影響和輻射力,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城市化在東部地區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優勢。中部和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雖然相對較慢,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一)城市居民的住房條件有徹底性的改善
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國城鎮居民的住房主要是租賃單位或房管部門的房屋,只有少數居民擁有自己的住房,廣大居民雖有房住,但是面積小、條件差、無産權,住房需求受到抑制。自1998年起,我國實行住房制度改革,國有單位全部停止實物分房,實現住房貨幣化分配,房屋成為家庭財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住房制度的改革,催生了住宅建設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城市的房屋建設面積發生巨大變化,1985年我國房屋建築面積為23.2億平方米,至2006年已達到174.5億平方米,22年間增長6.52倍。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也由1978年的6.7平方米增加到27.1平方米,增長3.04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有極大改善
在城市居民的住房條件不斷提高的同時,居民的生活條件也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07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供水總量達501.9億立方米,供氣總量(人工、天然氣)達631億立方米。在城市用水、用氣和供熱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城市用水普及率和燃氣普及率在1980年分別為81.4%、16.8%,到2007年分別增加到93.8%、87.4%;城市供暖氣管道鋪設長度由1980年的0.56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2.1萬平方公里,增長38.5倍;城市集中供熱面積也由1990年的2.1億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0.1億平方米,增長13.3倍。建國60年來,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廣大城市居民已經普遍進入舒適的小康生活階段。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三)城市的交通設施更加完善
建國60年來,城市交通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07年底,全國城市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2標台,並且公共交通運營的車輛達34.8萬輛,分別比1990年增長4.6倍和3.6倍;2007年末全國城市擁有出租車96萬輛,比1990年增長7.6倍;2007年底我國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達6.1輛。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設工作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城市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城市交通功能不斷提升。隨着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在全國範圍內的大力實施,已有230多個城市開闢了公交專用道(路),總長度達2357公里。2007年全國城市道路面積42.36億平方米,比1978年增長16倍;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1.4平方米,比1980年增長3.1倍;每萬人擁有道路長度為6.6公里,比1980年增長1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果。目前全國已開通運營軌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長春、大連、武漢、深圳、重慶、南京等城市。杭州、蘇州、成都、西安、長沙等城市都在計劃或已在實施軌道交通項目。城市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對改善居民出行條件、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節約土地資源、促進節能減排、引導城市布局調整、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末全國城市擁有軌道交通運營車輛達3480輛,運營線路長度775公里,客運總量22.1億人次。
(四)城市綠化和環保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建國60年來,我國城市綠化和環保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截至2007年我國城市擁有公園7913個,人均公園綠地8.98平方米。分別比1980年增長11倍和9倍。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70.9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5.3%。截至2007年全國已經有89個城市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科學發展觀的深入人心,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和成就。截至2007年,全國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883座,污水日處理能力7137萬立方米,分別比1978年增長25倍和106倍;城市污水年處理總量達227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62.8%;排水管道長度29.2萬公里,比1978年增加近14倍;公共廁所11.3萬座,市容環衛專用車輛7.2萬輛,分別比1978年增長1.1倍和12.6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五)城市文化、體育、教育、衞生和通訊設施發展迅速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市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截至2008年,全國有超過100個城市開展有線數字電視業務,用戶突破4000萬戶;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的綜合人口覆蓋率均已達到96%以上。2008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擁有公共圖書館2825個,博物館1798個,文化館3171個,體育場(館)3.3萬個。一批大型文化體育設施相繼建成開放,極大地滿足了居民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需求。亞運會和奧運會等世界級體育盛會先後在我國成功舉辦,促進了各個層次的體育競技、交流活動的開展,提升了市民的身體素質。社會全民健身工程和基層文化設施的廣泛普及,城市整體環境的持續改善,使市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城市教育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以高等教育為例,2008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普通高等學校1908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達2021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2.2倍和22.6倍,比1952年分別增長8.5倍和104.8倍,我國城市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城市公共衞生服務網絡逐步形成,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完善,社區醫療網點不斷增多,醫療設施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1952年我國醫院和衞生院僅有2600個,床位數16萬張,衞生技術人員69萬;2007年我國擁有醫院、衞生院達6.1萬個,床位數343.8萬張,衞生技術人員478.8萬人,與1952年相比分別增長22.3倍、20.5倍和5.9倍。2007年每萬人擁有衞生機構床位26.3張,每萬人有執業醫師15.4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36.2%和42.6%。這表明我國醫院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提高。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建國60年來,城市通信服務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服務能力極大提升。1952年城市擁有固定電話戶數僅為34.7萬戶,1978年為119.2萬戶,1990年突破500萬戶,2001年突破1億戶,2004年突破2億戶,2006年已突破2.5億戶並繼續保持增長趨勢。電話(尤其是移動電話)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為市民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中住宅電話用戶2002年突破1億戶,到2007年全國已有1.7億家庭擁有固定電話。此外,目前移動通信網絡已經覆蓋了全國絕大多數的縣(市),在城市等重點地區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在主要交通幹線和旅遊風景區也基本實現了無縫覆蓋,室內覆蓋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大中城市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通信室內覆蓋系統。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三、城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一)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得到改善和優化
2007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方生産總值中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為5160億元、79466億元和72658億元,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的結構比重為3.3:50.5:46.2,與1990年相比,第一産業的比重下降3.3個百分點,第二産業的比重下降9.9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比重上升13.2個百分點。城市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結構不斷得到改善和優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城市工業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城市工業發展開始進入一個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新時期。2007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6.2萬個,工業總産值達24.74萬億元;而200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有9.16萬個,工業總産值為7.42萬億元;5年間分別增長0.77倍和2.33倍。
(三)城市國內外貿易繁榮興旺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市國內外商業貿易日益繁榮興旺。現代化商城、大型購物中心、商業連鎖店等不斷出現在城市的繁華商業區,有力地促進了國內貿易市場的繁榮興旺。2007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市轄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463億元,佔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3%。目前我國企業對外貿易已從服裝、日用品、玩具等低附加值商品轉變為高新技術産品為主和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附加值産品,利用外資的領域也擴大到營銷網絡、航運物流、資源開發、生産製造和設計研發等眾多領域。2007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利用港澳台和外商投資工業企業達4.38萬個,工業總産值9.56萬億元;2002年僅為2.37萬個和2.58萬億,5年間分別增長0.85倍和2.71倍。2007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轄縣)貨物進出口總額21566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4.44倍,佔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99.3%。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以後,城市在利用外資時不僅追求總量增加,更加追求在外資質量、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的優化,城市的招商引資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投資範圍從歐美、港澳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拓展到亞太、非洲、拉美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城市為融入區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2007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區生産總值15.7萬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6%上升到63%。2007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1.41萬億元,是1978年的23倍,佔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52%提高到59.8%。城市尤其是城市群在一個國家社會經濟中有着重要意義,根據我國「十一五」規劃,未來中國將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川渝和關中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來2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尤其這些城市群經濟的發展水平將決定着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