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專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偉大成就

[2009-06-17]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我國農業生産和農村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農産量穩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明顯加強,生産條件大大改善。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對世界農業也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農業的快速發展

  (一)農林牧漁業快速健康發展

  建國初期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産值處於較低水平,1949年農業生産總值僅為326億元,2008年達到34000億元,是1952年的104倍。但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是不均衡的,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的增長在改革開放以後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增長,主要是1978年後農村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十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産受糧食政策和市場價格影響一度出現波動,産量降低,産值波動。2004年以來,中央及時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再次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近幾年農業産值呈現較快增長。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農林牧漁的結構不斷優化。建國以來,在農林牧漁業産值獲得增長的同時,其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從農林牧漁業産值的比重來看,農業産值的比重不斷下降,從1952年85.9%下降到2007年的50.4%,下降35.5個百分點;林業産值比重從1952年的1.58%上升到2007年的3.81%,上升2.23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從1952年11.2%上升到2007年的32.98%,上升21.78個百分點;漁業産值比重從1952年1.31%上升到2007年的9.12%,上升7.81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


  (二)農業播種面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建國以來,我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有一定程度的波動。1957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5724.4萬公頃,是建國以來播種面積最多的一年。播種面積最少的1949年,為12428.6萬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在上世紀60~70年代間穩步增加,從1962年14029.9萬公頃增加到1978年14847.7萬公頃。但從1979年到1985年播種面積逐年減少,1985年下降到14362.6萬公頃。自1985年到2008年進入波動期,但農作物播種面積始終保持在1.48億公頃到1.56億公頃之間。目前農作物的播種面積較建國初期有所增加,但仍未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三)主要農作物産量穩定增長、結構優化

  我國創造了用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的奇蹟。建國初期我國糧食産量處於較低水平,1949年糧食産量僅為11318萬噸,2008年達到52850萬噸,是1949年的4.67倍。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主要糧食産品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其中,小麥産量從1949年的1381萬噸,提高到2008年的11250萬噸,增加7.15倍;稻穀從4865萬噸提高到19300萬噸,增加3倍;玉米從1242萬噸提高到16550萬噸,增加12.33倍;大豆從509萬噸提高到1650萬噸,增加2.24倍;茶葉從41050噸提高到124萬噸,增加29.21倍;油料從287萬噸提高到2950萬噸,增加9.28倍。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小麥産量佔糧食總産量的比重有所增加,1949年比重為12.2%,2007年為21.79%;稻穀的比重在下降,從1949年的42.98%下降到2007年的37.09%;玉米的增幅顯著,從1949年的10.97%上升到2007年的30.36%,玉米增加主要受飼料消費和工業消費增加的影響;大豆的比重從1949年的4.5%下降到2007年的2.54%。薯類的比重較建國初有所下降,1949年比重為8.7%,1962年達到15.19%,2007年下降到5.6%。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整理


  (四)主要農作物單位面積産量大幅增長

  建國60年來,隨着生産力的發展、生産條件的改善以及品種的改良,各種農作物的單産顯著提高。其中,糧食的單位面積産量從1949年的1029公斤/公頃,增加到2008年的4953.14公斤/公頃;棉花的單位面積産量從1949年的160公斤/公頃,增加到2007年的1286.439公斤/公頃;花生的單位面積産量1949年為1010公斤/公頃,2007年上升為3302.4公斤/公頃;油菜籽的單位面積産量1949年為484公斤/公頃,2007年上升為1873.8公斤/公頃;甜菜的單位面積産量1949年為11938公斤/公頃,2007年上升為341359.75公斤/公頃。

  (五)主要林産品産量大幅增加

  「十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全國造林面積增加,林業産品産量上升。木材的産量從改革開放初的5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7894萬立方米,增長52.92%;橡膠的産量由1962年的5000噸提高到2007年的588379.7噸,增長116.7倍;生漆由1957年的1753噸提高到2007年13萬噸;油茶籽由1952年的24.9萬噸提高到2007年的93.9萬噸;核桃1957年僅為10.3萬噸,提高到2007年的630萬噸。

           主要林産品産量                     單位:噸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六)畜産品産量增長較快

  畜産品的快速增長不僅滿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建國以來,肉類産品産量增長迅速,1985年全國肉類産量為1926.5萬噸,2008年達到7269萬噸。肉類中最主要品種豬肉的增長快速,生豬的出欄頭數從1952年的6545萬頭上升到2008年的60960萬頭。隨着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肉類産品在産量增長迅速的同時,其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豬肉佔肉類的比重從1952年的85.89%下降到2008年的63.49%,牛、羊等其他肉類的比重相應上升。

  畜産品中,奶類和禽蛋産品産量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奶類産品1985年總産量僅為289.4萬噸,2007年達到3633.4萬噸,其中牛奶産量為3524.2萬噸;禽蛋産品1982年産量僅為280.9萬噸,2008年達到2638萬噸,是1982年禽蛋産量的近10倍。對奶類和禽蛋消費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鄉居民飲食結構的優化。

  (七)水産品産量增幅明顯

  60年來,我國漁業生産力不斷提高,生産規模不斷擴大,水産品産量大幅度提高。建國初期,水産品的總産量很低,1949年僅為44.8萬噸,隨着漁業的強勁發展,2008年水産品産量達到4895萬噸,較1949年增長100多倍,水産品産量快速增長與我國養殖漁業、捕撈漁業、遠航漁業的迅速發展密不可分。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水産品産量增長的同時,水産品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淡水産品的比重不斷上升,海水産品的比重有所下降。1978年海水産品佔總水産品的比重為77.3%,淡水産品的比重則從22.8%,上升到2007年的46.3%,海水和淡水産品平衡發展。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

  二、農業生産條件明顯改善

  農業生産條件的改善是農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産條件較建國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業有效灌溉面積大幅度增加,農業機械總動力明顯提高,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農用排灌柴油機的數量和動力有較大增幅。農村電力、水利建設增強。

  (一) 農業有效灌溉面積增加

  據統計,1952年有效灌溉面積僅為1995.9萬公頃,2008年達到5663.6萬公頃,是1952年的2.84倍。2007年,我國共有水庫85412座,水庫總庫容6345億立方米,分別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億立方米;堤防長度增加6.4萬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1352萬公頃;建設灌區506處,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新增711萬公頃。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歷年有效灌溉面積、農用化肥施用量及農村水電站

灌溉、水庫和除澇、治水、治鹼情況


  (二)主要農業機械擁有量大幅增加

  建國以來,農業機械總動力呈現穩步快速增長的態勢,2007年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是1952年的4162.5倍。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快速提高為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支撐。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三)農村電力、水利建設加強

  1990年大中型水庫的蓄水量為4087億立方米,2007年增加到5719億立方米。鄉村辦水電站的個數由1952年的98個和發電能力0.8萬千瓦上升到1978年的82387個和228.4萬千瓦,到2007年鄉村辦水電站的個數雖減少到27664,但是發電能力卻上升到1366.6萬千瓦。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農村水電建設的投資額不斷增加,1990年農村水電建設的投資額為34.88億元,2007年達到511.79億元。投資使得農村的發電能力增強,1990年的發電設備容量為1397.81萬千瓦,2007年發電設備容量上升到5385.56萬千瓦。年均新增發電設備容量234.57萬千瓦。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農村電力、水利建設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有賴於國家財政的大力扶持。國家財政中農業支出額不斷增加,1952年農業支出額為5.1億,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為5.1%,2006年農業支出額上升到3137億元,農業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為7.9%。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國家財政用於農業基本建設支出逐年增加,尤其是1998年以來,國家財政對於農村基本設施投入的規模和力度顯著增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農村公路建設得到改善,到2007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13.4萬公里,有17個省(區)農村公路里程超過10萬公里。2007年鄉鎮通公路率達到98.5%,實現了99%的鄉鎮、88.2%的建制村通公路。農村郵政服務條件明顯改善,到2007年底農村郵政服務網點佔到全國網點數的70%,已通郵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8.4%;農村平均每周投遞達到4.9次。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通電話、通電和能接收電視信號的行政村的比重達到95%以上,文化教育、環境衞生和醫療機構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範圍內有小學,72%的鎮實施集中供水,37%的鎮建有垃圾處理站,98%以上的鄉鎮建立了醫院、衞生院,1985年鄉鎮醫院的床位數為72.1萬張,醫護人員90.6萬名。2007年床位數上升到74.7萬張,醫護人員數上升到103.3萬名,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極大改善。



版權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地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 ICP備案號:京ICP備060664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