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專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偉大成就

[2009-06-15]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走過了艱苦卓絕30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步入快速發展道路,社會經濟經歷了高歌猛進的30年。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發憤圖強,努力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經濟平穩高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建國之初,新中國生産落後,國力空虛,1952年的國內生産總值僅有679億元。60年間,國內生産總值連上幾個大台階:到1960年,國內生産總值提高到1457億元,翻了一番多;到1975年,又提高到2997.3億元,再翻一番;1978年之後,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國民經濟開始突飛猛進。到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達98000.5億元;2008年達到300670億元,實現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如今,我國已經躋身世界經濟大國行列,國內生産總值世界排名第3,僅次於美國、日本。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裏,人均GDP增長緩慢;但之後隨着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我國人均GDP也迅速提高。2008年,人均GDP已達到22698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78年的10.9倍。根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於2007年已經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財政收入高速增長。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僅為62.17億元,經濟建設受到很大限制;1999年跨上萬億台階,達到11444億元;2003年超過兩萬億元,達到21715億元;2008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61300億元。1970-2008年,我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長率高達12.5%。充足的財政實力對支持國家的重大科技研究、重點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以及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數據來源:中國55年統計資料彙編、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世界第一的巨大轉變。建國初期,我國的外匯儲備幾乎一片空白,到1978年也僅有1.67億美元,但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對外經濟的迅速發展,經常項目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短缺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1990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迅速增加到千億數量級,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9460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農業基礎地位逐漸加強,二、三産業得到長足發展,産業結構逐漸趨於優化。60年來,三次産業在不斷調整中均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生産條件大幅改善,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涌現出一批知名企業;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極大繁榮了國內市場。1952年第一、二、三次産業比例為 50.5%、 20.9%和28.6%,1998年調整為17.6%、46.2%和36.2%,到2007年,三次産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分別為11.3%、48.6%和40.1%。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1979-2007年,第一、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分別達4.6%、11.4%和10.8%。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08年第一産業增加值34000億元,增長5.5%;第二産業增加值146183億元,增長9.3%;第三産業增加值120487億元,增長9.5%。

  二、國內市場空前繁榮,社會商品極大豐富

  建國初期,我國各類商品市場網點稀少,行業分布不全,小商小販佔據主體地位,其規模極小,商品單調匱乏,人民生活十分不便。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商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斷增長。197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58.6億元,2008年達到108488 億元,約是1978年的70倍。截止2007年,國內貿易(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從業人數達946.7萬人,限額以上産業活動單位數19.4萬個,地區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達4121個。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農副産品極大豐富。糧食産量由1949年的11318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52850萬噸;水果産量由1978年的657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18136.3萬噸,居世界第一;茶葉由1978年的26.8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124萬噸,各種肉類2008年達7269萬噸,牛奶達3651萬噸。

  工業類社會消費品供給充足。汽車由1978年的14.9萬輛增加到2007年的888.89萬輛,2008年的産量高達934.55萬輛,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彩電由1978年的0.38萬台一舉躍為2008年的9033.1萬台;移動電話自興起以來迅速發展到2008年55964萬部的産出水平,是2000年的10倍之多。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供應市場的商品品種、數量增多,檔次提高,極大地滿足了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三、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

  建國60年來,固定資産投資對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保證了冶金、航空、機械、能源、電訊、國防以及鐵路、公路、水利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工業項目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鄉建設,為壯大國民經濟發揮了重大作用。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172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5%,比1980年增加188倍;分城鄉看,城鎮投資148167億元,比上年增長26.1%;農村投資24124億元,比上年增長21.5%。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交通運輸方面。經過60年的建設,運輸線路總長度成倍增長。1952年我國各種運輸線路總長度僅為25.77萬公里;2007年末,各種運輸線路總長度已達618.26萬公里,比1952年增長23倍,運輸能力大大增強。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民用航空是我國發展最快的運輸方式,1985年民用航空航線僅有268條,到2007年民用航空已開通了1506條國際國內航線,構成了四通八達的航空運輸網。民航里程由1952年的1.31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4.3萬公里。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008年,貨運量與貨物周轉量分別達到249億噸、105512.9億噸公里,比1952年的3.15萬噸及762億噸公里分別增長78倍和137倍。客運量與客運周轉量分別達到239.7億人、23372.2億人公里,比1952年的24518萬人及248億人公里分別增長97倍、93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隨着我國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載貨汽車數量穩步上升,載客汽車數量則提升很快,成為我國最主要的旅客運輸方式。2008年公路汽車完成旅客運輸量220.7億人,佔全年旅客運輸量的90%以上。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郵電方面。我國郵電通訊業已建成包括光纖、數字微波、程控交換、移動通信等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公用電信網,以及業務種類齊全、網點密布的公用郵政網,郵路和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由1949年的70.6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17.05萬公里,增加9.2倍。全國郵電業務發展迅猛,2008年全年郵電業務總量達23841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電話網規模容量迅速擴大,局用交換機容量已由1952年的47萬門猛升至2007年的51035萬門,長途電話交換機數量達到1709.2萬路端。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移動通訊、數據通信從無到有,發展迅猛。截止2007年,長途光纜長度與互聯網接入端口分別達到79.22萬公里、8539.3萬個。截止2008年,我國的移動電話用戶已達64123萬戶,固定電話用戶達34081萬戶,電話普及率74.3部/百人;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3億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農村農業方面。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逐漸改善,經過60年的努力,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農村電網,覆蓋國土面積的90%,農村通電率超過99.8%;已鋪設的農村公路達196.5萬公里,92%以上的建制村實現了通公路;已有約6億的農村人口用上了自來水,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1.32%。1990年農村水電投資額僅為34.88億元,到2007達到511.79億元,已建成水庫庫容量由1990年的4660億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6345億立方米。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農業生産力逐漸提高。改革開放初期,農村農業機械總動力僅為11749.9萬千瓦,到2007年達76589.6萬千瓦。1983年機械播種面積為4711萬畝,機械收割面積為3687萬畝;到2005年機械播種面積達到66423.1萬畝,機械收穫面積達到51675.5萬畝。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城市建設方面。6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隨着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建國時全國城市共有132個,2007底全國城市有655個,增加了4倍;1949年城市非農業人口為2740.6萬人,到1997年已達1.4億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8%。

  城市市政建設明顯改善。截止2007年,供氣管道長度達到22.1萬公里,燃氣普及率為87.5%;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1.4平方米,是1980年的4倍多,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平方米,是1990年的5倍;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0.2標台,而1980年每萬人僅擁有3.5輛公交車。城市排水管道長度由1980年的2.19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9.2萬公里。

  四、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伴隨着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城鄉居民生活也連續上了幾個大台階,消費等級、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1952年的8.6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7.25萬億元。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07年的城鎮每人每年9997元,農村每人每年3224元。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73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761元,比1978年分別增加了44.5倍和34.5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居民消費結構改變了多年來以吃穿為主的單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娛樂等消費支出明顯提高。建國之初,城鎮居民用於吃和穿的開支佔到全部生活費支出的 80%,農村居民更是高達90%以上;2007年城鎮居民吃穿支出佔消費性支出的46.7%,農村居民吃穿支出佔消費性支出的42%。

  近些年,居民在精神享受方面的支出比重迅速增加,城鎮居民用於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方面的支出比重從1990年的2.01%和1.2%增加到2007年的7%和13.6%;農村則在文教娛樂、交通通訊方面的支出比重從1990年的8.36%和2.24%增加到2007年的11.05%和11.87%.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居民擁有的現代化耐用消費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且普及程度提高迅速,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人們對耐用消費品的購買從五六十年代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到八九十年代的電視機、錄音機、電風扇、照相機,再到現在的個人電腦、私家車、商品房等,消費水平大大提高。

  五、對外經濟貿易規模迅猛擴張

  對外貿易繁榮。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同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貿關係,貿易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2008年,進出口總額高達25616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三的位置,比1952年與1978年的19.4億美元和206億美元分別擴大1319倍和123倍。

                                                                       數據來源:中國計年鑒、統計公報

  利用外資成果顯著。我國建國初期就開始借助蘇聯和東歐援助發展經濟,但規模很小。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外資的數量迅速提升,1979-2007年,累計外商直接投資達到7602.19億美元;1983-2007年吸引外資年均增長率高達20.1%;2008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達924億美元。來華投資企業增加迅速,1991年外資企業登記數有3.7萬家,截止2007年已達到28.6萬家。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對外經濟合作發展迅猛。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走出去”的方針逐步實現。1991年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額僅為36.09億美元,2007年合同額達到853.45億美元,增加了22.6倍,完成營業額達479億美元,增長了19.3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六、科技、教育、衞生、體育全面發展

  (一)科技事業突飛猛進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科技事業相對落後,專門的科研機構只有30多個。全國科學技術人員不足5萬人,科技人才匱乏。隨着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

  科研機構經費來源不斷拓寬,多渠道籌集科研經費的格局已經形成。1990年科技經費籌集總額為403.26億元,2007年增加到7695.2億元,比1990年增長18.1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近年來,我國科技活動人數迅速增加,由1997年的288.6萬人發展到2007年的454.4萬人。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

  科技産出成績斐然,完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市場日益繁榮。1985年國家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申請專利授權數由1986年的18509件增加到2007年的351782件。到2008年,國家累計授予專利權161.8萬件。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公報

  (二)教育事業成就輝煌

  隨着“兩免一補”、“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和政策的推進,我國教育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到2008年底,我國已擁有普通高等學校2263個,特殊教育學校1640所,職業中學數2168所。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 

  (三)衞生事業成效明顯

  2007年,已經核算出的全國衞生總費用達11289.5億元,增加1446.1億元;人均衞生費用854.4元。在2007年衞生總費用構成中,政府、社會和個人衞生支出分別佔20.3%、34.5%和45.2%。與2006年比較,政府和社會衞生支出比重分別上升2.2個百分點、1.9個百分點;個人衞生支出比重下降4.1個百分點。

                                   注:2008年數據為預計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和衞生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和衞生部 

  (四)體育事業全面發展

  2004年,我國共有各類體育場地85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03平方米。2003-2007年,我國向體育産業和基礎設施完成投資共計849億元,5年年均增長20.8%。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版權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地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 ICP備案號:京ICP備060664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