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專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偉大成就

[2009-08-27]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經典中國輝煌60年)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新中國對外開放60年成就綜述

  記者王希、朱立毅、雷敏

  2006年,一位美國家庭主婦的一個小小試驗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裏,這位主婦堅持不買中國産品,結果這讓她一家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廚房的抽屜壞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購買諸如生日蠟燭這種小東西竟成了折磨人的事;4歲的兒子不得不去購買標價高達68美元的「意大利」鞋……等到一年的試驗期結束,全家迫不及待地與「中國製造」重歸於好。

  與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一樣,中國也已經離不開世界。經歷了60年對外開放的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尋求發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

  對外貿易鑄就中國成長基石

  今年10月15日,就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結束之後的半個月,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又將迎來一次商品的盛會——第106屆廣交會。

  無論是三年自然災害還是「文革」干擾,無論是亞洲金融危機還是「非典」期間,誕生於1957年春季的廣交會始終敞開對外開放的大門。其展館一擴再擴,四易其址。去年,琶洲新展館投入使用,其規模躍居世界單年展第一。

  廣交會的變遷只是新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縮影。60年中,我國對外貿易實現歷史性跨越,貿易大國地位日趨穩固。

  一組數據反映出這個曾經長期閉關鎖國國家發生的巨變:1950年我國進出口額剛剛超過10億美元,2008年達到25616億美元,增長了2000多倍。進出口總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50年的0.9%上升至2008年的8.86%,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和第二大出口國。

  新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從絲綢、茶葉,甚至豬鬃這類農副産品開始的。在工業薄弱的時代,中國人民靠節衣縮食為國家建設換回了寶貴的外匯。然而,受制於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外貿總體增長緩慢。

  新中國外貿的春天是從1978年開始的。那一年,國務院下發一系列文件,要求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商品生産,辦好外貿,辦好能增加外匯收入的各項事業。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外貿由新中國成立初期初級産品出口為主轉向以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成品出口為主:1986年紡織品取代石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標誌着出口商品從資源密集型為主向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轉變。1995年,機電産品取代紡織品成為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標誌着從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的轉變。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的外貿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2002年至2008年,我國外貿年均增長26.1%,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率。2008年我國進出口額是改革開放前30年總和的15倍。

  從滿足外匯需要開始的外貿在幾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已成為解決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重要渠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前進的三駕馬車之一。

  在對外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我國還注重承接新的産業轉移。由國際大型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剝離,發包給專業服務供應商來完成的服務外包業,正憑藉着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大學生就業能力強等優勢在我國許多城市發展起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今年上半年服務外包企業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2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5%。

  中外資企業與中國經濟共同成長

  在全球汽車市場遭遇重創之際,我國2009年上半年汽車銷量首次超過600萬輛,一舉超過美日等國,成為全球最大新車市場。

  站在歷史的坐標上回望,新中國「汽車大國」的夢想一度那麼遙不可及。

  新中國成立之初,儘管共和國的開創者希望借助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盡快發展民族工業,但西方國家對新政權實行經濟封鎖,我國被迫在封閉國門的條件下發展經濟。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格外艱難。

  從《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正式出台,到上海大眾、北京吉普等首批汽車工業領域合資企業成立,與外商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在中國不再是不可觸及的禁區。

  至此,中國汽車工業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通過合資,引進了新車型,掌握了大規模生産的基本技術;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符合現代工業技術標準的汽車零部件生産體系;開拓了國內汽車市場,成為生産汽車品牌最多、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目前,排名世界汽車工業前15名的整車巨頭都在中國搶灘布局,全球最大的50家零部件企業中絕大多數也已在中國投資設廠。同時,中外合資汽車企業的資産佔到了全行業資産的1/3,利潤佔全行業的一半。

  汽車工業的變遷,正是中國引進外資加快自身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1980年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建國飯店等首批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誕生算起,截至2009年6月底,我國已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7萬家,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有480多家來華投資。吸收外資規模從無到有,逐漸從上世紀50年代的19億美元發展到累計實際使用外資8984.2億美元。

  一組數據可以印證外資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佔全國企業數3%的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了全國29.7%的工業産值、21%的稅收、55.3%的出口,直接吸納就業4500萬人,相當於在中國城鎮就業人口中,每8個人中就有一人在外資企業工作。

  美國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評價認為,中國開始現代化建設的舉措之一,就是對外資開放。這並不只因為中國缺乏資金,而是因為中國可以得到外資企業所帶來的科技管理技術和市場營銷策略等其他方面的收益。這讓中國的國內市場更有競爭力。

  60年共同成長,外資也在和中國的合作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擁有廣闊的市場、完善的法律體系、充足的人才儲備、成熟的産業配套和充滿經濟活力的中國,已連續17年成為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008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正式實施,外資企業不再享受優於內資企業的稅收優惠,這標誌着中國將憑藉更加成熟的綜合環境優勢來吸引外資。

  就在此前不久的2007年底,位於北京望京的摩托羅拉中國創新園區研發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這是摩托羅拉在全球最主要的研發基地之一。目前像這樣由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經達到1200多家,在華投資的重點已從輕紡等一般製造業發展到集成電路、計算機、通信等高新技術産業,進而發展到金融、保險、諮詢等現代服務業。

  在這些外資企業看來,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始終是潛力無限的投資熱土。

  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

  「中國如何進一步擁抱全球市場將決定全球經濟的命運。」這是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預言。

  前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則表示,美國以至於國際社會,在中國成功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中都將受益。

  未來會怎樣?世界正在以熱情的目光關注着中國。

  1992年,當時還叫做「琴島海爾」的冰箱被擺進德國超市時,沒人能想到,僅僅七年後,海爾就把工廠開到了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投資設廠的大型企業。更沒人能想到,如今海爾在全球各地建立了近60個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以巴基斯坦海爾工業園為基礎設立的海爾─魯巴經濟區成為我國第一個境外經貿合作區。

  逐漸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截至2008年底,我國非金融類累計對外直接投資1418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業務遍佈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完成營業額2630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559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62萬人。

  「引進來」「走出去」的交相互動,正在把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2009年8月15日,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與東盟10國的經貿部長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投資協議》,標誌着雙方成功完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協議的主要談判,作為我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這只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規模巨大的經貿交流中的一部分。截至目前,我國的貿易夥伴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蘇聯和東歐等少數國家,擴展到包括美、歐、日在內的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已簽署自貿協定8個,在談自貿區6個,與129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

  對外開放改變了中國,開放的中國也在真誠地擁抱世界。

  截至目前,接受我國援助的國家累計達到163個,其中經常接受我國援助的國家有120個左右,向這些國家累計派出各類技術專家55萬人次。2006年,「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被正式寫入我國的「十一五規劃」。這再一次表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未來將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容是自信的結果,它使對話和傾聽成為可能。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中非合作論壇、上合組織經貿部長會議……中國在與世界的對話中贏得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開放,更加開放,過去的60年,中國從開放中獲得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深刻地改變了自己,也影響着世界的發展進程。

  未來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尋求發展,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

版權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地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 ICP備案號:京ICP備060664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