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專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偉大成就

[2009-08-27]

  平均每個工作日,驗放102億美元的進出口貨物,驗放145萬人次的進出境旅客,徵收36億元人民幣的稅款……這是目前中國海關一天工作體現的幾個平均數字。

  而在1950年,中國全年進出口總額剛剛超過10億美元,海關全年監管進出境旅客500多萬人次,全年海關稅收為3.56億元……

  1949年10月25日,新中國海關正式成立。60年來,從沿海、沿江到沿邊,從東部到中部內陸,從陸、海、空口岸到特殊監管區,「國門」目睹了新中國的改革開放,也見證了新中國的跨越發展。

  深圳羅湖,中國海關最大的旅檢口岸。上世紀60年代,入境的港澳同胞攜帶的多是大米、麵粉,甚至曬乾了的飯糰。到了70年代,人們帶的多是衣服布料。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藩籬式的「國門」消失了,暢順的通關讓中國人與世界的交流變得輕鬆。日均24萬人次,單日數量最高紀錄達39萬人次,羅湖口岸成為全國客流量最大的旅客進出境口岸。

  「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移民潮着實驚人,舉家搬遷的行李往往把通道擠得難以通行,一到大忙時節,旅檢現場就像火車站,人山人海。」有着近30年海關旅檢工作經歷的拱北海關郭蕾回憶説。

  數字顯示,2008年中國海關監管進出境旅客超過3.6億人次,這一數字比1950年增長70余倍。

  全國最繁忙的陸路口岸——深圳皇崗口岸,每天監管的車輛達2.6萬輛次;而東海邊的洋山港的國際航線,目前已覆蓋全球300多個港口,每周64個班次,2008年監管貨物價值26億美元。

  從1978年開始,外向型經濟從「國門」萌動,並迅速開枝散葉,成為參天巨樹。中國海關的業務也日新月異——當進出口商品從土産品、尼龍襪為主變成由機電、高科技産品領銜時,上海關區業務量最大的海關也從黃浦江深處的浦江海關,逐漸移到位於入海口的吳淞海關、東海岸邊的外高橋港區海關以及東海深處的洋山港海關。

  通過「國門」,中國源源不斷地引進外部的資源、人才和技術,又源源不斷地把「中國製造」輸往世界各個角落。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5616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2000多倍。

  改革開放以來,從國外採購原材料,利用國內生産能力和技術,加工産品出口搶佔國際市場,眾多企業從這種「兩頭在外」的生産方式嘗到甜頭。在海關保稅加工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下,「中國製造」更是大步走向全球。

  目前,加工貿易已連續多年佔據中國進出口的「半壁江山」,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923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利用外資佔一半以上,解決就業人口近3500萬。

  稅收是海關最古老、最傳統的職能。有人説,海關稅收是中央財政的「金娃娃」,中央金庫的每4元錢中,就有1元錢來自這個「金娃娃」。

  改革開放前30年,對外貿易數量少、規模小,海關稅收規模也很小。1978年以來,隨着對外開放水準的不斷提高,海關稅收數量迅猛增長。2008年達到9161億元人民幣,比1950年增長2572倍。

  「中國正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主流之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對外開放大國。未來,海關將繼續肩負起歷史使命,進一步促進國家的對外開放。」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説。

版權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地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 ICP備案號:京ICP備060664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