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三年多來,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充分發揮綜合優勢,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一幅粵港澳同胞共擔民族復興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偉大榮光的美好畫卷徐徐鋪展。
「一國兩制」新發展。「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之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世界未有之先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三年多來,粵港澳三地堅持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並舉,加快推動市場一體化進程。「軌道上的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已超250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1430公里。廣深港高鐵、廣深高速公路、廣珠城際軌道等,穿過口岸,延伸港澳的發展空間;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鐵路通道等,跨越珠江,拉近粵東粵西的差距;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加快形成,5座國際機場旅客吞吐能力超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8000萬標箱;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升,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硬聯通」讓三地往來更快捷,「軟聯通」讓要素跨境流動更暢通。大灣區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大膽闖、大膽試,努力變制度差異為改革紅利。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築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首批「灣區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等23個領域70項標準。
民生連着民心。增進民生福祉是大灣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促進港澳人心回歸的關鍵所在。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在居住、教育、醫療衞生、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務實舉措,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港澳居民來內地就業創業、工作生活。截至2021年底,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已超過8.51萬人,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一國兩制』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得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實踐的有力印證。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中央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決心從沒有動搖,更不會改變」。
全面開放新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國際化優勢突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三年多來,粵港澳不斷破除壁壘、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各自金融、貿易、航運等方面優勢,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攜手開拓國際市場,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努力建設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一流灣區。前海、橫琴合作區建設,為大灣區全面提升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注入了強大動力。前海深港基金小鎮園區入駐率已達90%,園區內有近百家優秀的金融機構,是境外金融機構落戶前海的「橋梁」。引進境外資金的同時,大灣區普通居民也分享到金融開放的改革紅利。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落地實施,「跨境理財通」試點正式啟動,為大灣區個人跨境投資開闢了新通道。簽署實施支持港澳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推動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升格為中國(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近日,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支持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這是繼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方案後,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大灣區建設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部署,必將對推動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新發展階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創新驅動新跨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産業發展。」三年多來,大灣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優化創新制度和政策環境,全面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即將啟動,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2家國家實驗室、10家廣東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20家香港、澳門聯合實驗室等一批創新平台,集聚眾多國內外院士科學家以及港澳科研機構......科技設施聯通、科技要素暢通、創新鏈條融通,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影響力顯著增強。2021年,大灣區內珠三角9個城市研發支出超3600億元人民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5.7萬家,專利授權量達7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近10萬件。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報告預計,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走在世界前列的全球性科創巨頭將超過10家,獨角獸企業將超過100家,「專精特新」企業將超過1000家,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級。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個關稅區、四個中心城市、五個經濟總量萬億級城市,其中深圳超過3萬億元,香港、廣州超過2萬億元,佛山、東莞突破萬億元。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三年多來,大灣區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致力於打造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係,集聚國際高端資源,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産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不久前發布《中國城市群一體化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有望在2022年達到14.76萬億元,超越日本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
潮起宜踏浪,風正好揚帆!當前,香港已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快推進,大灣區建設開啟了新的發展篇章。未來,大灣區將進一步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把握重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攜手同心、破浪前行,奮力創造世界一流灣區建設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