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利東街800余個紅紅火火的燈籠高高挂起,當車公廟的銅風車承載着美好的願望頻頻旋轉,當大街小巷的店舖門口擺滿年桔和桃花,春節便如約蒞臨香港。
連日來,香江美景再添喜慶風韻,多處佈置起獨具特色的新春裝置,成為靚麗的節日風景。國風與港韻交織,為市民游客提供打卡好去處。
這是在香港金鐘添馬公園拍攝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1月28日攝)。新華社發
在金鐘,2米多高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從除夕開始現身添馬公園,與大家共賀新春,喜迎全運。
在灣仔,和昌大押的二三層走廊內,一條金光閃閃的「金蛇」裝置穿梭其中,為百餘年老建築增添一分靈氣。
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畔,游客和醒獅合影(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攝
維多利亞港畔,一連串擺起18隻色彩鮮艷的醒獅,帶來繽紛的祝福:飛「黃」騰達、一炮而「紅」、平步「青」雲……
這是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拍攝的綵燈(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攝
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上,一組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辦事處策劃的扎作綵燈與四週景色相映成趣,錦鯉與金魚在水池上躍動,小醒獅站在魚背上嬉戲。
「我的設計概念源自年畫,還融合了長衫、揮春、簽筒等元素。」花燈製作者冒卓祺介紹。
港味十足的年味不僅看得見,還能帶回家。進入臘月以來,家家戶戶忙着置辦年貨,大包小裹滿載收穫的喜悅。
超過1500個攤位的年宵花市在全港15個地點開鑼迎客,日夜人頭攢動。此外,還有旺角花墟道的各色年花、上環海味街的鮮魚香貝、深水埗福榮街的春節裝飾……一條條主題鮮明的街道,展示着「港式春節」的地道過法。
在上環樓梯街,數百級石階沿山勢而上,兩旁挂滿不同風格的揮春和福字。每逢春節,數名書畫師傅都會在此開檔,即席揮毫,一筆一墨,寫就新年祝福。
作為荷風堂書畫院的創辦人,蕭嘉豪來此開檔已有40個年頭。「我平時在學校裏教書法,春節前就來到街上,向大眾宣傳書法文化,希望以節日為契機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他介紹,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不少外國游客都駐足觀賞、詢問購買,有的還躍躍欲試想要嘗試一下。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香港,春節愈發豐富多彩,喜慶的氣氛感染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
發源於新界圍村的盆菜,以層層疊放着各色食材的食盆象徵着團圓美滿。近期,不少社區都舉辦了盆菜宴,廣泛邀請包含少數族裔在內的居民,促進共建和諧社區。
油尖旺區的宴會共有近500名非華裔人士參加,席上飲食融合了不同族裔特色,席間還有青少年表演多樣的民族舞蹈和時裝秀。
「很開心能夠通過盆菜宴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飲食文化。」擔任活動主持的巴基斯坦裔香港警隊督察范孝賢説。
這個春節,香港與內地在流動中加速融合。
「港人北上」購買年貨蔚然成風,內地諸多大型商超的貨品「平靚正」,成為香港市民的「心頭好」;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等政策助力下,來港消費也成為很多內地人的日常,讓此間餐飲零售業「旺丁又旺財」。特區政府預計,內地春節假期期間將有約143萬人次內地入境旅客訪港。
「香港很有年味!」來自浙江的高中生馮熙芝説,她和父母第一次來港游玩,除了「打卡」知名景點,更入鄉隨俗,行花街、賞花燈,體驗嶺南風俗。
這個春節,香港向世界綻放出中華文化的精彩。
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團隊正在為大年初一的花車巡游如火如荼地排練;多區關愛隊為區內外籍居民派發利是和福袋;還有社團組織多名居港外籍人士登上太平山頂,體驗書寫揮春……
「香港是我到訪的第一個中國城市,我想在這裏看看中國人是如何過春節的。」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盧斯特爾和朋友特意相約在春節期間來港游玩,舞獅、花燈等熱鬧的民俗讓她感嘆「這裏的春節體驗太好了」。
這個春節,香港在團圓中憧憬着美好的未來。
日前在紅磡「社區客廳」,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和居民們一起製作菜肴、享用團圓飯。席間,有劏房戶感謝社區的支援服務為他們改善了生活,期待未來居住條件能有更大提升。
李家超28日發表農曆新年賀辭説,今年是蛇年,在中國文化中,蛇矯捷靈巧,是繁盛和財富的象徵。今年香港會再次展現靈巧多變和韌力,以靈活的思維創新改革,謀發展,建未來。
春節期間,香港迎春賀歲活動好戲連台,煙花匯演、賽馬、足球賽等將接連呈獻。祥龍辭舊歲,金蛇啟新辰,香港走過喜事連連的一年,在祥和的佳節氛圍中迎來更加值得期待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