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簡體| 繁體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郵箱 電腦版 微信
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雖無哪吒神力,大灣區照樣在海底「鑿」就奇蹟

來源: 南方網          發布時間:2025-04-08

  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沿海,城市分布密集,河海水道眾多,給城市交通建設帶來了諸多挑戰,為此,大灣區近年來建設了多條海底隧道,這些海底隧道的建設技術難度高、成本大,但是對大灣區強化區域互聯互通、加速要素流通等方面都發揮着重要作用。

讓我們用一組圖片

帶大家看看大灣區在海底

「鑿」就了哪些奇蹟?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當今世界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連接了香港、澳門及珠海三地。港珠澳大橋全長29.6公里的主體工程中有6.7公里為海底隧道,採用深埋沉管隧道技術,由5600余米長的33個沉管組成,沉管平均重達8萬噸,需要在岸上完成預製後,運至約7海里外的指定位置,再下放至水下40余米深處進行對接安裝,最終實現隧道內部滴水不漏,這一成就在工程史上堪稱奇蹟。圖為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入口。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

  深中通道橫跨珠江口東西兩岸,聯通深圳、廣州、中山三地,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其中,全長約6.8公里的深中隧道是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由32個沉管和1個最終接頭連接而成,與港珠澳大橋相比,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建設面臨鋼殼新型結構形式、尺寸超寬、浮運距離超長、航道封航時間長等許多新難題,為世界跨海沉管隧道建設提供了新的「中國方案」。圖為深中通道「最美天幕」。

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

  海底隧道建設也讓大灣區的鐵路得以在水下安全、高效地運行。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是世界最深的高鐵盾構隧道,也是我國目前最大水壓、最大埋深的海底隧道,最大埋深達106米,最大水壓高達1.06兆帕,強度超過10個標準大氣壓。隧道起於東莞濱海灣站,止於廣州南沙萬頃沙,全線下穿珠江入海口,採用礦山法和盾構法組合施工,其中盾構段長9.175公里,需要穿越13種地層、5種複合地質以及17條斷裂帶,是深江鐵路全線控制性工程,對推動大灣區鐵路網建設意義重大。圖為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抵達海底106米。

海珠灣隧道

  海底隧道的建設也能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海珠灣隧道是廣州首條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地跨廣州海珠區和番禺區,全長4.35公里,採用BIM、北斗等技術及自主研發的IPM系統。2025年2月,海珠灣隧道6座橫向聯絡通道全部貫通,成為國內首個在超大直徑水下盾構隧道中採用機械法完成聯絡通道的項目。該隧道預計於2025年6月建成並全面通車,建成後將縮短廣州中心城區至廣州南站車程,減輕周邊交通壓力。圖為海珠灣隧道工程盾構隧道段雙線貫通。

媽灣跨海通道

  媽灣跨海通道是深圳首條海底隧道,連接深圳的前海和大鏟灣港區,全長約8.05千米,最大開挖直徑15.5m,是目前國內海底最大直徑盾構隧道。自今年1月20日通車以後,該通道成為深圳西部重要疏港通道,可以實現前海片區的客貨分離和過境分離,在提升周邊港口貨運效率的同時,減少貨運對城市交通和環境的干擾,推動前海區域交通優化與城市功能整合。圖為媽灣跨海通道。

珠海隧道

  珠海隧道是華南地區首次採用大直徑盾構技術建設的雙向六車道海底隧道,平行於珠海大橋南側,與珠海大橋形成「上橋下隧」的格局,設計雙向六車道,全長約5公里。該隧道計劃於2025年12月通車,駕車通過僅需5分鐘,將極大緩解珠海大橋的交通壓力,將加速人才、物流、資金等要素流動,助力珠海西部産業園區與東部金融、科創中心的聯動發展。圖為在建的珠海海底隧道工程。

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

  在一水之隔的橫琴與澳門之間,海底隧道也作為跨境民生工程的一部分,貫通十字門水道,將琴澳兩地串聯在一起。全長約2.2千米的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海底隧道段約900米,是澳門軌道交通史上首次使用盾構法施工的項目,2024年12月2日正式通車以後,從橫琴口岸乘車往返琴澳僅需2分鐘,為市民和旅客進出橫琴口岸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新選擇,助力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圖為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列車正在行駛。

十字門隧道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持續推進下,近年來,橫琴多條海底隧道相繼開工建設並逐步落成,十字門隧道就是橫琴島對外連接的三條海底隧道之一,也是距離珠海主城區、橫琴核心區最近的通道。該隧道全長2.7公里,是中國國內最大斷面跨海域盾構隧道,2023年7月26日通車以後,從橫琴金融島至珠海灣仔區域三分鐘可達,極大緩解橫琴大橋的交通壓力,提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對外通行能力。圖為十字門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