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近日在澳門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就推動橫琴永久口岸創新通關模式、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互聯互通等問題發言。
劉藝良表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同,特別是港澳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社會制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以及三個獨立關稅區的銜接問題。橫琴與澳門一衣帶水、路橋相連,擔負着「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重任,也是促進澳門經濟實現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載體。便利通關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重要內容之一,橫琴口岸雖然已經實施24小時通關,但依然是傳統的「兩地兩檢」。隨着粵澳合作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澳門項目落地橫琴,澳門人在橫琴投資、工作、生活群體也逐步擴大,橫琴口岸的通關模式創新極具必要性和緊迫性。
劉藝良表示,目前橫琴口岸通關不僅要「兩地兩檢」,還要搭乘穿梭巴士經過蓮花大橋來回擺渡,2次上下,通關和乘坐穿梭巴士均需排隊,耗時長、通關效率低。
當前在橫琴註冊澳資企業接近1200家,在橫琴購房置業的澳門居民超過1000戶,橫琴青年創業谷吸引港澳青年創業團隊達到130家,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等合作園區設施陸續建成並迎來企業進駐。大量澳門産業、投資項目、生活工作人員將在橫琴匯聚,橫琴口岸傳統「兩地兩檢」通關查驗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甚至阻礙雙方全面深度合作。
劉藝良説,深圳灣口岸「一地兩檢」模式運行順暢,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也將實施「一地兩檢」模式,港珠澳大橋珠澳通道和即將興建的青茂口岸也確定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目前規劃建設的橫琴永久口岸及綜合交通樞紐,作為澳門回歸20周年的獻禮工程,在規劃建設之初已經考慮到創新通關模式,並且已預留相應空間。
如繼續保持目前的「兩地兩檢」模式,隨着人流、車流規模不斷擴大,橫琴永久口岸建成後承載力的相應提高,澳門蓮花口岸勢必要改擴建或重建。但澳門土地資源有限,蓮花口岸所在地不具備改擴建及重建的條件。另外,創新通關模式還可同時解決澳門輕軌與廣珠城軌在橫琴口岸對接面臨的法律問題。
為更好地體現「一國兩制」的優越性,劉藝良建議參照澳門大學的模式,通過國務院提交全國人大法律授權和明確租賃期間,將蓮花大橋橋面和橫琴下橋附屬區域劃歸澳門法律管轄,並簽署協議,以實現內地聯檢單位內部和珠澳雙方查驗單位之間的「信息互換、執法互助、監管互認」。同時,在橫琴口岸設定澳門方面管轄區域作為執法空間,內地與澳方查驗單位在旅檢信道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查驗模式;在小客車、貨車通道,實施「一地兩檢」通關查驗模式。(《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