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之畔,潮起潮落;望洋山下,同心前行。
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高度讚揚澳門的社會文化氛圍,「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深明,『家和萬事興』、和氣致祥,講團結、重協商,不爭拗、不內耗,自覺抵制外來的各種干擾。不同族群相互尊重、互助友愛,多元文化共存共生、互融互促,街坊鄰里守望相助、和衷共濟。」包容和諧,激發出澳門的社會活力,凝聚起前行的不竭力量。
中西合璧,澳門風采更勝往昔。一位澳門作家曾表示,澳門是利瑪竇、馬禮遜等傳教士將西學引入華夏的一座橋梁,是林則徐、鄭觀應等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重要起點,但寄人籬下的時光,無法欣賞多元文化之美;只有當歷史的張力消弭,人們才能沉浸於「人類文明實驗室」的魅力之中。的確,無論是文創産業發展、加強對外交往,還是獲評「美食之都」、「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回歸後的澳門在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化元素中游刃有餘、無縫對接。從炮台山頂俯瞰半島,那個由「博彩」走向「多彩」、快發展與慢生活並行、媽祖閣與摩天樓共存的澳門,雖已成為國際知名都市,仍保留着當初那抹荷香。
與多元文化薈萃相伴隨,不同時期遷居澳門的華人、各國華僑、葡萄牙人、土生葡人等族群在這片方圓數裏的土地上相互學習、生息相依。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為例,年關將至,其他族群的朋友也會參與其中,共享喜慶氛圍,同時豐富着節慶禮俗。不容忽視的是,澳門作為「社團社會」,各種社會組織發揮着「黏合劑」的重要作用。20年間,澳門社團由1700多個發展到約1萬個,橫向聯繫不同族群,縱向對接政府和市民,在公益活動、社區管理、社會救濟、愛國教育等方面各顯其能。不同居民、不同社團、不同族群和諧相處,使得包容共濟成為澳門飽受世界讚譽的社會景觀。
事實上,澳門與香港都是多元文化、不同族群並存的地方,也必然面臨着思想、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衝擊和摩擦。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團結一致、求同存異、發揮1+1>2的效能。「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俗語中也有「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的説法。無論基礎多差,底子多薄,只要講團結、重協商,就沒有過不了的溝坎。相反,爭拗不斷,動亂頻頻,以個人為中心,不惜犧牲他人權益、「攬炒」社會,只會加大內耗、撕裂社會,再厚實的家底也禁不起折騰。從這一角度看,澳門回歸20年的實踐,無疑樹立了「和氣致祥」的典範。
根據一份民意調查,「一國兩制」「愛國愛澳」「關心社會,守望相助」處於澳門核心社會價值觀的前三位。這也説明,關心社會、守望相助必須以維護國家整體利益為前提,不能打着冠冕堂皇的旗號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國家安全。所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堅持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從完善社會管理、加強社團建設、弘揚優秀文化等方面凝聚社會共識。也要看到,一些不和諧因素源自長期未能解決的深層次矛盾,發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社會和諧、經濟發展從來就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搞好經濟、造福民生,方能為社會運行有序、文化共融互通築牢根基。
近日,電視劇《澳門人家》正在熱播。以回歸為時代背景,梁家三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腳步,映照着澳門千家萬戶的燈火光明。由此觀之,「家和萬事興」,説的是家庭,更是國家。包括家庭、企業、社團在內的每一個微小細胞都敞開胸襟、互幫互助,多元文化交融激蕩、社會肌體充滿生機的格局才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