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後,當人們回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疫」,一定會想起2020年初,武漢關閉離漢通道那個遙遠的日子。
隨着關閉而開啟的,不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劇情,而是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武漢,是這場戰爭的「風暴之眼」。
有人,在面對恐慌和未知時勇敢拉響警報;
有人,在舉步維艱的條件下與死神爭分奪秒;
有人,在困境中守望施援,重喚人們對美好與希望的嚮往。
在這座英雄之城,每個人都在努力做對的事,以他們的真心、無畏、正直和同情,助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新華社記者在武漢深入採訪,勇闖「紅區」,用鏡頭真實記錄了武漢戰「疫」2個月的重要歷史時刻,以及眾多凡人英雄的溫情大義。
基於60多位記者拍攝的大量珍貴影像,新華社傾力打造重磅紀錄片《英雄之城》,記錄這段不應被忘卻的歷史。
紀錄片首次揭秘了一些武漢戰「疫」中「關鍵之舉」背後的故事。
比如,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繼先,如何第一個為疫情防控工作拉響了警報。
還有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教授張笑春,在緊要關頭如何奮力呼籲將CT作為篩查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據,推動了相關診療方案修訂,讓更多病患能夠被醫院及時收治。
還有一些令人動容的故事,有些是我們未曾了解的普通人,有些是我們在新聞中熟識的面孔,但紀錄片以更貼近人性的視角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個凡人英雄的內心世界。
有一種責任,叫「多做事情才能贏回時間」。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自己是一名漸凍症患者,而他在另一家醫院工作的妻子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但疫情期間,他還是每天邁着蹣跚的步子與病魔賽跑,努力挽救更多生命。張定宇説,留給自己的時光只有5到10年,所以他特別珍惜每一點時間。
有一種使命,叫「傾盡所能,從未放棄」。
國家新冠肺炎危重症臨床救治專家組成員鐘鳴,在武漢參與推進重症救治工作。他曾因「十八般武藝都不起作用」而感到無力,卻憑着「條件反射般」的職業本能,在極高的工作強度下,努力將一個個危重病人從生死線上拉回。
有一種擔當,叫「我搶着把活幹了,讓她們有更多精力救人」。
方艙醫院民警張敬畏,每天穿着尺碼偏小的防護服,蜷縮着身體連續六小時搬運氧氣罐,他怕挺直腰板撐崩防護服,更怕護士姑娘們被重活累垮。
有一種奉獻,叫「停飛不停航」。
民航飛行員翟晨飛,在停飛的日子里加入了志願者行列。他們為社區送過菜,為病人買過藥,為醫護人員送過物資。當朋友問起「為什麼去當志願者」時,一位志願者發去一張武漢江景圖,「不美嗎?這城市你不想去守護嗎?」
有一種相伴,叫「我來火神山接你回家」。
罹患輕症新冠肺炎的武漢姑娘阿念,得知外婆抗拒治療,情況危急。父母問她,是否願意轉去專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醫院,陪同外婆治療。26歲的輕症孫女和89歲的重症外婆,抉擇,對這個家庭來説殘酷而無解。但阿念當即決定轉院,在她的精心照料和醫護人員的搶救下,外婆能成功脫險嗎?
在這座城市,有人千萬次逆行,上了戰場絕不做逃兵。
有逝去的親人,仍把情義留給這個世界。
有人在與死神抗爭的喘息間,仍留戀人間的風景。
也有生命,迫不及待地降臨在這個危險與真情共存的世界。
新華社記者許楊説,「等我們摘掉口罩的那一天,我想我們不應該忘了我們是怎麼戴上它的,又是誰幫我們摘掉它的。」
這是一場付出巨大代價的戰爭。
這是一群面對艱難,仍在努力戰鬥的人們。
每個人,都在努力做對的事,以他們的真心,無畏,正直和同情。
只要攜手並肩,沒有哪個冬天不可逾越;
只要共同守望,沒有哪個春天不會來臨。
此刻,春上枝頭,又是一個生機盎然的季節。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