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刻記歷史的帆影——探訪澳門老字號之四

2022年05月10日 17:35:11 來源: 新華社
分享到:

  澳門路環計單奴街的一間平房內,擺放着數十種大小不一的木制帆船模型,譚錦光正在細心地將一片片木板嵌入船底之中。這間小小的屋子,保留記錄着澳門造船業的榮光。

  位於計單奴街的澳門造船工會路環造船分會,隱匿於路環的一角。附近有因為蛋撻而名聲遐邇的安德魯咖啡店,被游客熱捧的各類小清新店舖、彩色“網紅打卡墻”。但少有旅人知,這裏離澳門最大的造船基地遺址——荔枝碗造船廠步行不到十分鐘。

  屋內懸挂的匾額寫着“工羨行會館”。這個創立於1853年的會館是澳門造船工會的前身,譚錦光如今是澳門造船工會的會長。

  工羨行會館的誕生,見證了澳門造船業的輝煌時刻。千帆競渡,漁歌唱晚……漁業蓬勃發展之際,上千條船在澳門的碼頭間交錯行駛、停泊靠岸,澳門的造船業也水漲船高,收到來自海內外的大量訂單。

  “造船業當時是澳門的龍頭行業,收入也高,好多人想入行。”造船師傅林偉球説,船廠林立,造船工人眾多,就自發組織成立行會。這一古老技藝恪守着師徒制,三年過後,師傅認為徒弟滿師了,才可正式到工羨行會館拜魯班,登記成造船工人。

  從澳門半島的沙梨頭、筷子基一帶到路環荔枝碗,澳門造船業不斷擴張。譚錦光説,最旺時荔枝碗一共有12家廠。

  花無百日紅,隨着本地及周邊漁業式微,澳門造船業也逐漸走向沒落。2006年左右,荔枝碗造船廠建造了最後一艘木制機動漁船,澳門造船業的帷幕就這樣緩緩降落。

  如今,從路環造船分會出發到十月初五馬路,沿着堤岸一路向北,經過碼頭前地到荔枝碗馬路,從標有“荔枝碗村”路名的石碑進去,可以看到當年盛極一時的造船基地遺址。巨大的棚架下棄置的朽木隨地散落,懸在半空的機械泛着斑駁銹跡,空無人煙。

  造船的傳統工藝面臨幾乎被遺忘的命運,但在時間的洪流中,仍有人堅守着傳統造船業手藝。

  譚錦光和林偉球選擇了用船模的方式記錄“逐海而居”的澳門記憶。“我想讓澳門人和游客知道澳門造船業的輝煌歷史,造船業曾經是舉足輕重的。”譚錦光説。

  譚錦光和林偉球把造船的一絲不茍延續到了船模中。依據原本製造大船的整個結構及工藝,首先製圖、畫樣,再製造骨架、船旁、船面、甲板及其他配件。

  這種精細活極費體力和眼力,製造一艘船模需要兩個人配合,花費3個月約700個小時的時間,這對兩個年逾花甲的人來説並不容易。而製作過程中需要的木材、麻繩、五金配件等材料,都是自掏腰包。

  但他們甘之若飴。譚錦光表示,現在澳門做船模的師傅大概不到十個,全都是以前的造船工友。大家的心態都一樣,都想澳門的造船行業不要這樣就流失了,可以傳承下去。

  最初,他們做的是漁船,後面慢慢發展成各種古代的船。林偉球説,他們費盡心思搜尋古代船隻圖片和資料,揣摩輪廓如何搭建,估算船隻的深、寬、高比例,再一一復原。

  造船模也面臨着挑戰。一是環保。由於不能砍伐大樹,目前他們無法製作大船模。第二是傳承。林偉球和譚錦光説,雖然有很多人路過參觀萌發興趣,但是兩位老師傅都要觀察,不想招“玩票”的。“他有心學,我們有心教,才能傳承下去。”

  小小船模不能乘風破浪,卻承載了更多的期待。譚錦光和林偉球的船模曾經赴內地、海外參加各種比賽。林偉球自豪地指着墻上的一排排得獎照片説,要做到比例和倣真度很足夠才能拿獎。

  “我們希望通過比賽,讓更多人知道澳門的造船手工藝這麼好。”林偉球説,自己的船模圖紙有很多人喜歡,甚至有些外國人問這些圖紙賣不賣,“兩三萬都有人買。但我不賣,我留着圖紙教人,留着自己參考”。

  當年的工羨行會館舊址毗鄰着“澳門造船子弟學校”。兩位造船師傅也希望,這門手藝有子弟接手。

  “我想召集一幫年輕人去學,學出來後能夠會畫圖、會講解,搞一個景點給人看,給人參觀。”林偉球説。

  在路環造船分會,記者見到了兩位老師傅口中的“年輕力量”。“70後”譚懷逸和“80後”盧蒙娜雖然各有本職工作,但他們堅持每周六來這裏學藝。

  “懂事以後,在筷子基等地見過船廠,但印象裏沒見過木船下海。這種畫面我都沒有印象了。”譚懷逸指着墻上記載當年船廠碼頭熱鬧景象的照片説。

  學藝不到兩年,譚懷逸親手製作的船模有三個。“越做越喜愛。”他説,“平時和師傅們聊天,了解以前那些造船的文化,聽師傅們説當年造船的那些事情,很有意義。”

  在美國學成並工作多年後回到澳門的盧蒙娜,現在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在她看來,造模型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定幫助,因為船模和室內設計都講究空間和架構。但做船模基本上直線工藝很少,大多都是弧線,“挑戰蠻大的,很有滿足感”。

  盧蒙娜認為,這麼有歷史有故事的手藝,如果有一天完全消失了,是非常可惜的,這也是她學習這門手藝的一個重要原因。

  “將來我有這個能力(手藝),如果有人有興趣學的話,我會很樂意去傳授給他。”盧蒙娜説。(新華社 李寒芳、劉剛、王愛華)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4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