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正文

粵港澳大灣區代表委員亮相兩會通道:三地共繪同心圓 齊心協力撐灣區

發布時間: 2023-03-13 來源: 南方日報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穩定。在今年的「兩會通道」上,四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代表委員亮相,分享在大灣區奮鬥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如何讓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何打造全球科創高地、共建優質生活圈?粵港澳三地代表委員聚焦這些熱點話題,結合工作實踐和履職調研情況建言獻策。

  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七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港澳政協委員走上委員通道分享自己與大灣區的故事。

  「有人説我是澳門人,有人説我是香港人,我會説我是大灣區人。」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中的「新面孔」,第一次走上「委員通道」的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信德集團行政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何超琼這樣介紹自己。「我們同飲一江水,同享千年嶺南文化,都喜歡吃皮蛋瘦肉粥,也都具備同樣的吃苦耐勞的品德。」這番「接地氣」的發言引起廣大網友的共鳴,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

  何超琼一直密切關注並投身大灣區建設。她認為,這裏有龐大的市場、豐厚的人力資源及無限的發展潛力,香港應該抓緊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參與國家建設當中積極發揮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馬志毅鼓勵澳門青年樹立遠大目標,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多年來關注澳門青年發展,組織過多次「政協委員進校園」活動,希望讓愛國愛澳的觀念在一代又一代澳門青年心中生根萌芽。

  「在推進青年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十分關心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馬志毅説,將繼續努力通過各種方法為澳門的青年解讀更多國家以及大灣區的有利政策,讓他們能夠把握住時代的機遇,為新時代祖國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與大灣區建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不少港澳代表委員口中的高頻詞。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建議,積極推動深圳口岸經濟帶與香港北部都會區聯動發展,打造粵港合作示範平台;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總會會長吳小麗帶來的8份建議,涵蓋了澳門居民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上學、就業、醫療、交通等方面……隨着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加速。

  共同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深入合作,打造全球科創高地。廣深港科創走廊、廣珠澳科創走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兩廊」「兩點」加快建設,全球創新資源加速向大灣區匯聚。

  2022年,南方科技大學成功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雙一流」高校之一。在代表通道上,來自深圳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分享道:「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科技教育工作者,我特別幸運、幸福,因為我們國家對教育、科技、人才特別重視。」

  「以前,我們國家的經濟能力不夠強,即使我們科學家有非常好的想法,也只能無奈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咱們國家逐漸變得富強了,這給我們提供了攀登科學高峰和挑戰世界難題的好條件和好平台。」薛其坤感嘆。

  粵港澳大灣區處處流動着創新活力,散裂中子源、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一大批科研中心落地,為科學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目前,我國正在全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廣東也在全力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和人才強省,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薛其坤説。

  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斌深耕航天領域十餘年,他帶來了關於發揮廣州南沙優勢、打造中國商業航天「第一極」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席陳振彬期待:加強香港與南沙的科技創新産業合作,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産業等領域,爭取將南沙打造成為智慧城市樣板。

  三地共建共享優質生活圈

  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越來越多港澳人士來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生活。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建設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重要一環。

  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醫院院長周清結合工作中的所見所感,分享道:「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已經發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落實分級診療制度,推進規範化抗腫瘤診療。國家衛健委啟動了『千縣工程』,加速推進縣域腫瘤中心的建設,普及早診早篩,實現惡性腫瘤的規範化、標準化、同質化治療。相信在未來,隨着規範化分級診療制度的進一步推進、『千縣工程』的進一步落地,一定能讓惡性腫瘤成為在『家門口』也能診治的慢性病。」

  民以食為天,「舌尖上的大灣區」喚起同根同源的鄉情。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江門台山市鬥山鎮綠稻農場場長陳奭榮説:「大灣區是魚米之鄉,我們應持續加大水稻的良種培育和種植加工,讓大灣區人都吃上細膩柔韌的絲苗米飯。」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農人」,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東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慧熱情推介甜蜜清香的廣東柑橘:「希望加快打通跨境電商銷路,讓『粵字號』農産品揚帆出海。」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3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