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躺在病床上的周恩來特意讓鄧穎超找來《長征組歌》,陪伴他度過了最後時光。長征,是周恩來刻骨銘心的記憶,更是鼓舞他與病痛作鬥爭的巨大力量。
毛澤東曾説過,「我們的軍事力量在長征前曾經達到過30萬人,因為犯錯誤,後來剩下不到3萬人,不到十分之一」。為什麼工農紅軍能把一次前路渺茫的倉促撤退,變成了一場向死而生的英勇進軍,譜就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正是在崇高的革命理想與堅定政治信念支撐下,飛奪瀘定橋,攻佔瀘定城,搶渡大渡河......屢遭挫折的中央紅軍開始走出失敗的陰霾。
以往,人們大多知道中央紅軍翻越了夾金山等雪山。近些年經過考證踏勘發現,三大主力紅軍在長征中翻過的雪山,僅4000米以上的就有20多座。
在白雪皚皚的山上,有的戰士停步坐下後就再也沒能起來,有的不慎滑下懸崖,長眠於此。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與紅四方面軍李先念部在達維鎮會師。6月1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到達懋功地區,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總兵力達10萬餘人,紅軍實力增強士氣旺盛。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更加嚴峻的挑戰。
8月初,紅一、紅四方面軍混合編成左右兩路軍北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率中央機關和前敵指揮部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率紅軍總司令部隨左路軍行動。8月21日,右路軍從毛爾蓋出發,穿越荒無人煙的大草地,等待左路軍前來會合。
然而,張國燾自恃槍多勢眾,公然向黨爭權,不願北上,電令右路軍政委陳昌浩率部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毛澤東等連夜率紅一、紅三軍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黨中央多次致電張國燾立即率部北上,張國燾置之不理。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通過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將北上紅軍改稱「陜甘支隊」。9月17日,陜甘支隊突破川陜邊界天險臘子口,隨後佔領哈達鋪。
此時,從鄂豫皖根據地出發的紅25軍已經到達陜甘根據地,與當地紅26軍、紅27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打破敵人的重兵「圍剿」,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安置在西北創造了條件。10月19日,陜甘支隊到達陜北吳起鎮,中央紅軍主力縱橫11個省,行程25000里的長征勝利結束。
1935年10月,反對北上、堅持南下的張國燾公然另立「中央」,自任「主席」。張國燾的反黨分裂行為,在紅四方面軍中也不得人心,加上重新南下的紅四方面軍在作戰中減員過半,張國燾在1936年6月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
原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由任弼時、賀龍領導的紅二、紅六軍團,1935年11月從桑植出發,歷盡艱險,在1936年7月同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黨中央指定紅二、紅六軍團與紅32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由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
經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等力爭,並得到徐向前等紅四方面軍許多幹部戰士的支持,紅四、紅二方面軍終於共同北上。
10月9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甘肅會寧,同一方面軍會合。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隆德將台堡(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合。
至此,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它實現了中國共産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而且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