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明代鍾鼓樓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人口19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在民族形成過程中主要與吐谷渾、蒙古諸族有淵源關係。
由於歷史原因,過去土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同東鄉語、保安語更為接近。在宗教用語方面,採用藏語借詞較多。在生活用語方面,採用漢語借詞較多。過去通用漢文,1979年青海省有關部門制定了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試行推廣。
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
土族淳樸好客,民間有「客來了,福來了」的説法,敬客時,首先要敬酥油茶,並擺上一個「西買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麵盒子)端上一盤大塊肥肉,同時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後用係有白羊毛的酒壺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