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服飾
黎族是聚居在中國最南端海南島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部的通什鎮、保亭等地,人口111.0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
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的。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説漢語。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
在歷史上,黎族的棉紡織技術十分發達,曾遙遙領先於漢族和其它民族,其所織黎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有「光輝艷若雲」的美譽。元朝時期,流落到海南的松江府華亭縣(今屬上海市)婦女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到了先進的紡紗、織布等技術,回到家鄉後加以改進傳播,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下游地區棉紡業的發展,掀起了在中國持續數百年之久的「棉花革命」。這也是黎族人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貢獻。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其中「三月三」是黎族特有的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三,黎族同胞帶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釀好的米酒、做好的糕點去看望寨內有威望的老人;年輕的男子則結夥外出狩獵、打魚,姑娘們烤魚、煮飯。夜幕降臨,小夥子們跳起了傳統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對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則把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係在小夥子的腰間,小夥子也會把耳鈴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
黎族的禁忌包括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等,部分地區還對貓禁殺忌食。
(根據新華網資料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