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置沿革
簡述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的名稱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先秦以前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説,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
秦至南朝時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會5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仆率領大軍平定南越。漢朝將南越地重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州設刺史(權重的叫「牧」),郡設太守,縣仍設令或長。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而交州則轄交趾、九真、日南、和浦、珠崖5個郡。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東晉時期,北方戰亂連年,中原及關隴人民大批南遷,廣東人口大增。
南北朝時代,中國政局南北分裂。南朝存在的170年間,朝廷更替頻繁,州、郡、縣廢興繁複,沿革雜亂。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隋朝初年,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並,今廣東省境分屬10郡、74縣。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佔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
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浦、普寧、澄海等22縣。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範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廣州。
1841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誘逼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侵佔澳門(時屬香山縣)。
民國時期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政府多次對廣東政區進行調整。辛亥革命後,廣東省的名稱和範圍與清代相同,但將府直轄地及州、廳皆改為縣,成為省、縣二級制,並於省、縣之間分區設置綏靖區。1925年7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為省、行政區、縣和市,實行委員制。廣東省政府下設廣州、北江、東江、西江、南路、海南6個行政區,每區設一行政委員,代表省政府處理本區事務。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佔廣州,廣東省府撤退到粵北(今連州市);為適應戰時需要,全省設4個行署。1940年全省改設為9個區(包括淪陷區),到1941年,復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1945年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把行政督察區分為省府直接督察區和專署行政督察區兩種。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個市縣,專署行政督察區則分為11個區,共轄88個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琼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此後,市、專區、縣幾乎年年都有調整。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縣、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1983年以後,部分地市、縣的行政管理體制有新的變動,實行以市帶縣。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以上市),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一直沿用至今。
二、自然地理
位置、範圍和面積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琼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 13『~25 31』和東經109 39『~117 19』之間。東起南澳縣南澎列島的赤仔嶼,西至雷州市紀家鎮的良坡村,東西跨度約800公里;北自樂昌市白石鄉上坳村,南至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跨度約600公里。北回歸線從南澳—從化—封開一線橫貫廣東。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幹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關於領海、大陸架及專屬經濟區歸沿岸國家管轄的規定,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
地貌
廣東受地殼運動、岩性、褶皺和斷裂構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於陽山、乳源與湖南省的交界處;南部則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佔優勢,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係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則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氣候
廣東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颱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三、資源物産
土地資源
廣東是國內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地總面積中宜農地434萬公頃,佔24.1%;宜林地1100萬公頃,佔61.2%。在宜農地中一等地為192.3萬公頃,佔44.3%;二等地為159.6萬公頃,佔36.7%;三等地為82.3萬公頃,佔19%。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為耕地303.69萬公頃,園地85.13萬公頃,林地1017.58萬公頃,牧草地2.79萬公頃,其它農用地84.44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136.44萬公頃,交通用地11.02萬公頃,水利水工建築用地21.07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35.41萬公頃。人均佔有的土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分別為0.21公頃和0.04公頃,均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水資源
廣東降水充沛,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主要河系為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韓江水系,其次為粵東的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年均降水量1777毫米,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1012毫米,河川徑流總量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深層地下水60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達4735立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72.8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665.5萬千瓦。此外,廣東還有溫泉300多處,日總流量9萬噸;飲用礦泉水110處,探明儲量全國第一。但是,廣東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澇,冬春常乾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區不利蓄水,缺水現象突出,尤以粵西的雷州半島最為典型。此外,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還由於城市污水排入,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的威脅加劇。
礦産資源
廣東地處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接處,是國內具有豐富礦産資源的省份之一,有「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的稱號。全省已找到礦産131種,其中探明儲量97種;經勘查的礦産地1632處,其中大中型礦産地563處,礦産儲量在全國居前三位。礦産有26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冶金用脈石英、水泥用粗面岩、鍺、碲的儲量列全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巖、飾面用大理岩和輝綠岩列第二位,列第三至五位的有鈮、鉭、鎢、錫、鋯、硒、隱晶質石墨、冰洲石、玉石、銦、鎘、鋅、汞、稀土礦、壓電水晶、葉臘石、陶瓷土、螢石、硫鐵礦、熔劑白雲岩等。廣東比較短缺的礦産資源有煤、磷、鉀、菱鎂礦、銅、鋁以及優質耐火粘土、雲母、石棉等。珠江口外海域、北部灣發現的大型油氣田資源,原油儲量超過40億噸,天然氣儲量1萬億立方米,開採前景很好。已經開採和開採條件較好的主要礦種有硫鐵礦、鉛鋅礦、銀、錫、鎢、鈮、鉭、鈾礦、獨居石、磷釔礦、大理岩、高嶺土、玻璃用砂和油頁巖等。雲浮硫鐵礦品質優儲量大,居全國之冠、世界第二,凡口鉛鋅礦為國內亞軍。全省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潛在經濟價值超過1萬億元,但是經過多年的開採,廣東省已有的金屬礦大型礦山多已採空或者即將採空閉坑,銅、鎢、錫、銻等礦産資源已處於枯竭狀態,鉛鋅及鐵礦産地也逐年減少。
植被和生物資源
廣東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分別佔全國總數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此外,還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藥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和銀杉2種,屬於二級和三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與廣東松、長苞鐵杉、野龍眼和見血封喉等41種,還有省級保護的紅豆杉和三尖杉等12種。在植被類型中,有屬於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還有非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園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可觀。
廣東的動物種類多。陸生脊椎動物就有829種;其中獸類124種、鳥類510種、爬行類145種、兩棲類50種,分別佔全國的30%、43.4%、46%和25.5%。此外,還有淡水水生動物的魚類281種、底棲動物181種和浮游動物256種,以及種類更多的昆蟲類動物。動物種類中,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彌猴和白鷴(省鳥)等95種。
廣東積極開展對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重視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全省建立了275個自然保護區、369處森林公園,還通過全面綠化荒山,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
海洋資源
廣東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生物資源包括海洋動物和植物資源,共有浮游植物406種、浮游動物416種、底棲生物828種、游泳生物1297種。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産品年産量近400萬噸;可供海水養殖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19.49萬公頃,是全國着名的海洋水産大省。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産量居全國首位。沿海還擁有眾多的優良港口資源。廣州港、深圳港、汕頭港和湛江港己成為國內對外交通和貿易的重要通道;大亞灣、大鵬灣、碣石灣、博賀灣及南澳島等地還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灣的油氣田已打出了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風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開發潛力。廣東沿海沙灘眾多,氣候溫暖,紅樹林分布廣、面積大,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燈樓角又有全國惟一的大陸緣型珊瑚礁,旅遊資源開發的潛力也很大。
四、人口語言
人口
常住人口超9000萬人,常住人口總量居全國第三位
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05年年末,廣東省常住人口達9194萬人,常住人口總量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居第三位。全省的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動人口為1635.89萬人,佔全省常住人口總量的17.8%。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表明,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全省的省外流動人口數量處於穩步增長的態勢,省外流動人口總量一直居全國首位。2005年,廣東省省外流動人口數佔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總量的34.2%。
人口密度進一步增大
2005年廣東省的人口密度為511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86人/平方公里增加25人,其中深圳、東莞、汕頭、佛山、中山、廣州和揭陽市7個市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里,珠三角地區和粵東地區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
2005年,廣東省居住在城鎮地區的人口為5578.92萬人,佔總人口的60.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615.08萬人,佔總人口的39.3%。全省2005年的城鎮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69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城鎮人口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14個百分點。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城鎮人口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東莞及汕頭7個市。
大學教育程度人口增長幅度大
2005年年末,廣東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為498.86萬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增長62%,增長幅度遠高於全國48%的平均水平。
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重
廣東省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81.28萬人,佔常住總人口的7.4%,與2000年人口普查比較,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158.28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上升1.36個百分點。從分地級以上市的情況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和汕尾6個市,其中16個地級以上市的比重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家庭戶規模略有減少
2005年年末,廣東省共有家庭戶234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7960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數為3.39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家庭戶平均人口數減少0.3人。
語言
廣東的語言狀況比較複雜,除了存在於粵北、粵東的少數民族語言瑤語、壯語、畬語及粵北的一些不知名的土語外,主要流行3種漢語方言:
粵方言
又稱為廣州方言、廣府話、白話。省內的粵語可以分為幾個片。1.廣府片。主要分布在廣州、南海、佛山、番禺、順德、三水、清遠、花都、從化、龍門、佛岡、增城、東莞、寶安、深圳、中山、珠海、英德、肇慶、高要、高明、鶴山、新興、雲浮等市縣,韶關、樂昌等市縣的城區和香港、澳門也屬這一片。廣府片人口約2000萬人。2.高廉片。包括陽江、陽春、陽西、茂名、電白、化州、高州、信宜、湛江、廉江、遂溪、吳川等市縣,人口約600萬人。3.羅廣片。分布在四會、羅定、德慶、廣寧、懷集、封開、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市縣,人口約700萬人。4.四邑片。包括江門、恩平、開平、台山、鬥門等市縣,鶴山的一部分也屬於這個片,人口約400多萬人。全省總計使用粵方言的人口在3800萬人以上。但在上述通行粵方言的區域中,也摻雜了一些小片的客家話和閩語。粵方言以廣州音為標準音,各片之間在語音、詞彙方面小有區別,語法也略有不同。其中,四邑片粵語與珠江三角洲粵語的差異最大。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以梅州話為代表,流行的區域包括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大埔、平遠以及惠陽、惠東、博羅、河源、和平、龍川、紫金、連平、仁化、南雄、始興、翁源、新豐、乳源、豐順、陸豐、河源、揭西等市縣的一部分。省內各處也多有零星的客家話區,例如廣州的三元里、沙河就有少量操客家話的居民。客家話內部的一致性較高,估計使用該方言的人口在1400萬人以上。
閩方言
廣東的閩語是閩方言中的閩南方言,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個支系:以汕頭、潮州為代表的潮汕方言,包括汕頭、潮州、澄海、饒平、揭陽、揭西、潮陽、普寧、惠來、汕尾、海豐,以及豐順、陸豐、陸河等市縣的一部分,使用人口約1200萬人;以雷州市為中心的雷州話,包括徐聞、遂溪、廉江、電白、湛江市區等市縣區的一部分,使用人口約400萬人。
五、行政區劃
廣東省政區表
(截至2006年12月31日) |
市名稱 |
縣(市、區)名稱 |
轄鄉、鎮、民族鄉、街道數 |
廣州市(10區2縣級市) |
越秀區 海珠區 荔灣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南沙區 蘿崗區 從化市 增城市 |
33鎮129街道 |
深圳市(6區) |
福田區 羅湖區 鹽田區 南山區 寶安區 龍崗區 |
51街道 |
珠海市(3區) |
香洲區 金灣區 鬥門區 |
15鎮8街道 |
汕頭市(6區1縣) |
金平區 龍湖區 澄海區 濠江區 潮陽區 潮南區 南澳縣 |
32鎮37街道 |
佛山市(5區) |
禪城區 南海區 順德區 高明區 三水區 |
20鎮16街道 |
韶關市(3區4縣1自治縣2縣級市) |
湞江區 武江區 曲江區 樂昌市 南雄市 仁化縣 始興縣 翁源縣 新豐縣 乳源瑤族自治縣 |
96鎮10街道1民族鄉 |
河源市(1區5縣) |
源城區 東源縣 和平縣 龍川縣 紫金縣 連平縣 |
97鎮4街道1民族鄉 |
梅州市(1區6縣1縣級市) |
梅江區 興寧市 梅 縣 平遠縣 蕉嶺縣 大埔縣 豐順縣 五華縣 |
104鎮6街道 |
惠州市(2區3縣) |
惠城區 惠陽區 惠東縣 博羅縣 龍門縣 |
50鎮16街道1民族鄉 |
汕尾市(1區2縣1縣級市) |
城 區 陸豐市 海豐縣 陸河縣 |
42鎮10街道 |
東莞市 |
|
28鎮4街道 |
中山市 |
|
18鎮6街道 |
江門市(3區4縣級市) |
蓬江區 江海區 新會區 台山市 開平市 鶴山市 恩平市 |
66鎮17街道 |
陽江市(1區2縣1縣級市) |
江城區 陽春市 陽東縣 陽西縣 |
39鎮11街道 |
湛江市(4區2縣3縣級市) |
赤坎區 霞山區 麻章區 坡頭區 雷州市 廉江市 吳川市 遂溪縣 徐聞縣 |
85鎮32街道2鄉 |
茂名市(2區1縣3縣級市) |
茂南區 茂港區 信宜市 高州市 化州市 電白縣 |
87鎮20街道 |
肇慶市(2區4縣2縣級市) |
端州區 鼎湖區 四會市 高要市 廣寧縣 德慶縣 封開縣 懷集縣 |
95鎮12街道1民族鄉 |
清遠市(1區3縣2自治縣2縣級市) |
清城區 英德市 連州市 佛岡縣 清新縣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連南瑤族自治縣 陽山縣 |
77鎮5街道3民族鄉 |
潮州市(1區2縣) |
湘橋區 饒平縣 潮安縣 |
41鎮9街道 |
揭陽市(1區3縣1縣級市) |
榕城區 普寧市 揭東縣 揭西縣 惠來縣 |
65鎮16街道2鄉 |
雲浮市(1區3縣1縣級市) |
雲城區 羅定市 新興縣 鬱南縣 雲安縣 |
55鎮10街道 |
全省合計 |
21個地級以上市,23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4個鄉、7個民族鄉、1145個鎮、429個街道辦事處。 |
廣東省政區圖
六、僑鄉僑情
廣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重點僑鄉。
海外僑胞眾多、歸僑僑眷眾多
廣東有2000多萬海外僑胞,佔全國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柬埔寨,歐美的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南美洲的秘魯、墨西哥、巴拿馬、古巴、委內瑞拉,大洋州的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的毛裏求斯、馬達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國家和地區。
省內有2000多萬歸僑僑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州、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區。廣府語地區的歸僑僑眷約有800萬人,潮汕語系地區歸僑僑眷約有700萬人,客家語系地區約有歸僑僑眷500萬人。全省23個華僑農場,安置歸僑、難僑8萬多人,是歸僑僑眷最集中的地方。
僑捐項目眾多、僑資企業眾多
海外華僑華人素有念祖愛鄉的光榮傳統,一向關注支持家鄉的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華僑、港澳同胞捐贈折合人民幣360億元,佔全國的70%。捐建道路、橋梁、學校、醫院、圖書館、體育館等逾2.4萬項,建立各種公益事業基金會近3000個。全省僑資企業約佔全省外資企業總數的63%;華人華僑、港澳同胞投資額約佔全省累計利用外資總額的64%。截止2006年底,港澳同胞實際投資累計達1162.54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海外人才、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理念,並在世界五大洲建立起廣泛的聯繫網絡。
華僑文化、僑鄉文化積澱深厚
華僑文化與僑鄉本土文化的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華僑文化、僑鄉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開平碉樓是華僑文化和僑鄉文化的典型代表。
涌現大批近現代着名華僑先驅人物
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許多着名人物是廣東的華僑先驅。在政界方面,有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葉劍英等;在實業界方面,有回國興辦第一家繅絲廠的南海籍華僑陳啟沅,興辦「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大埔籍華僑張振勳等;在商業界方面,有創建上海永安百貨公司的華僑郭樂、郭泉兄弟,創建先施百貨公司的華僑馬應彪等;在教育界,有開創中國留學教育先河的珠海籍華僑容閎等。此外,還有集實業家、慈善家、領事、僑領一身的珠海籍華僑陳芳,為汕頭市政建設做出貢獻的泰國米業大王澄海籍華僑陳慈黌等。
海外僑情變化
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海外華僑華人社會亦發生了深刻變化:海外僑胞人數增多,分布更廣;華裔新生代和新華僑華人愈益成為華僑華人社會的主體;華僑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程度在不斷提高,積極參與當地政治與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海外華僑、華人認同中華文化、眷戀祖(籍)國的民族情感進一步增強,愛國友好力量不斷壯大。幾千萬海外僑胞是廣東現代化建設的資源寶庫。
七、珠江風采
概況
珠江流域位於北緯21 31’-26 49’,東經102 14’-115 53’。全長2214公里,流域面積45369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300多億立方米,居全國江河水系的第2位,僅次於長江,是黃河年徑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其長度及流域面積均居全國第4位。珠江的發源地位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系馬雄山,其源頭只是一條小溪,後沿流經地陸續接納眾多的溪流而形成浩瀚的大江。珠江水系是一個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匯聚而成的複合水系,它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6個省(區),從而形成支流眾多、水道紛紜的特徵,並在下游三角洲漫流成網河區,經由分布在廣東省境內6個市縣的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八大口門流入南海。
廣東境內的珠江流域總面積1112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西江流域的一少部分,絕大部分的北江與東江流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全域。徑流總量為1144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489.84萬千瓦(佔全流域14.6%),可開發量443.75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66.64億千瓦。在航運方面,珠江是華南水上運輸的大動脈,通航能力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的第二位。以廣州為中心的通航河道達5500公里。珠江流域不僅水量充沛,還擁有豐富的礦産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亞熱帶的氣候條件為珠江沿岸帶來旖旎風光和盎然生機。廣東境內的珠江流域地勢大致自北向南傾斜,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珠江主幹流的左岸面積大於右岸面積3.5倍以上。三角洲地區河網密度達0.8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主流泄出通道基本上自成體系。
西江
珠江幹流,發源於雲南省霑益縣馬雄山東北麓。上源稱南盤江。流經滇、黔、桂、粵4省(區),由廣東的磨刀門注入南海。全長2214公里。在廣西象州石龍三江口以上為上游,三江口至梧州為中游,梧州至廣東三水思賢滘為下游,思賢滘至磨刀門為河口段。思賢滘以上集水面積約353120平方公里。河床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區。廣東境內西江下游幹流年均徑流量為123億立方米。沿河接納集水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賀江、羅定江、新興江。
賀江 處西江左岸,發源於廣西富川縣的黃沙嶺,流經廣東封開縣境內注入西江。在支流漁澇河有世界第二大整塊花崗岩石——封開斑石。
羅定江 處西江右岸,發源於廣東信宜縣雞籠頂,流經羅定縣、鬱南縣,在鬱南縣境內匯入西江。平均年輸沙量為163萬噸,是省內水土流失最大的河流之一。
新興江 處西江右岸,發源於廣東恩平縣天露山,流經新興縣、高要縣,於高要縣匯入西江。
北江
珠江支流,發源於江西信豐縣石碣大茅山。北江的上源分為兩支:東名湞水,西稱武水。湞水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武水發源於湖南省臨武縣。湞武二水匯於韶關市後始稱北江。沿途納滃江、連江、濱江和綏江等大支流,在三水河口與西江會合漫流於珠江三角洲網河區,主流經洪奇瀝入海。全長573公里,集水面積52068平方公里。在廣東境內的北江流域,約佔廣東省境內珠江流域面積的38.5%.平均年徑流量457億立方米,集水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墨江、錦江、武江、南水、滃江、連江、潖江、濱江和綏江。河床以紅色沙岩、礫岩和頁巖為主,統稱「丹霞地貌」。韶關市沙洲尾以上為上游段,沙洲尾至清遠飛來峽為中游段,飛來峽至三水思賢滘為下游段。
上游段主要支流有墨江、錦江、武江。
墨江 處北江左岸。發源於始興縣棉地坑頂,於始興縣境內匯入湞江。
錦江 處北江右岸。發源於江西崇義縣竹洞凹,於廣東曲江縣境內匯入湞江。
武江 處北江右岸。發源於湖南臨武縣三峰嶺,流至韶關市沙洲尾與湞江會合。中游段主要支流有南水、滃江、連江。
南水 處北江右岸。發源於翁源縣安墩頭,於曲江縣境內匯入北江。
滃江 處北江左岸。發源於翁源縣船肚東,至英德縣境內匯入北江。
連江 處北江右岸。發源於連縣三姐妹峰,於英德境內匯入北江。是北江最大支流。下游段河道處於平原區。兩岸多堤防,北江大堤處於下游的三水縣境內。主要支流有潖江、濱江、綏江。
潖江 處北江左岸。發源於佛崗縣通天蠟燭,於清遠境內匯入北江。
濱江 處北江右岸。發源於清遠大霧山,至飛來峽匯入北江。
綏江 處北江右岸。發源於連山摛鴉頂,流經廣寧、四會,於四會縣境內匯入北江。
東江
珠江支流,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椏髻缽。流至東莞石龍鎮進入珠江三角洲,並於增城禺東聯圍匯入獅子洋,集水面積35340平方公里,約佔廣東境內珠江流域的24.3%。河長562公里。平均年徑流量257 億立方米。幹流在龍川合河壩以上稱尋鄔水,匯貝嶺水後始稱東江。集水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貝嶺水、浰江、新豐江、秋香江、公莊水、西枝江和石馬河等。各支流與幹流交叉成「格子狀」水系。流域內山嶺多由花崗岩和紅色砂頁巖構成,流域內有新豐江和楓樹壩兩座大型水庫。總庫容158.4億立方米,佔全省27座大型水庫總庫容量的59%,兩水庫集水面積11050平方公里,佔東江流域面積的40.9%。龍川縣的楓樹壩水庫以上為上游段,楓樹壩水庫中的原合河壩村至博羅縣觀音閣為中游段,觀音閣至東莞石龍為下游段。
上游段主要支流貝嶺水處東江右岸,發源於江西安遠縣,流入廣東龍川縣,於楓樹壩水庫匯入東江。
中游段主要支流有浰江、新豐江、秋香江。
浰江 處東江右岸。發源於和平縣浰源鄉亞婆髻,於和平縣境內入東江。
新豐江 處東江左岸。發源於新豐縣崖婆石,於河源縣城匯入東江。
秋香江 處東江左岸。發源於紫金縣黎頭寨,於惠陽縣江口匯入東江。下游段主要支流有公莊水、西枝江、石馬河。
公莊水 處東江右岸。發源於博羅縣糯鬥柏,於縣境內匯入東江。
西枝江 處東江左岸,發源於惠東縣烏禽樟,於惠州市匯入東江。
石馬河 處東江左岸,發源於寶安縣大腦殼,於東莞市匯入東江。
珠江三角洲
位於廣東中南部。行政區域包括南海、中山、順德、珠海、鬥門、東莞、廣州、佛山、江門、三水、高明、鶴山、新會、台山、恩平等市縣以及增城、從化、清遠、四會、高要、新興、深圳等市縣的部分地區。是全省平原面積最大的地區。
珠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是由西、北、東三江匯聚珠江所挾帶的泥沙,沿流途經數千年的沉積而在中下游形成40~60米厚度的沖積平原。並陸續在新會、順德、番禺、東莞和南海的西樵山及廣州以南的桂島等地出現較大的居民點。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由西江、北江兩個三角洲構成的古珠江三角洲逐漸連成一片,並與其後成陸的東江三角洲相連從而形成現代的珠江三角洲。而由於珠江三角洲處在北回歸線以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因而農牧漁業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之勢。早在新石器晚期,珠江三角洲不少先民聚居的部落已出現原始農業,在其遺址發現出土的文物中有用於開闢耕地的刀斧、石鏟及用於紡織的石制、陶制紡輪。春秋戰國時期,珠三角已出現鐵制農具。而至東漢時期,三角洲又進入單牛拉犁、種植雙季稻的先進農業時期。
由於珠三角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勞動,現代的三角洲已擁有近千萬畝耕地與一百多萬畝魚塘,不僅成為嶺南的糧倉,其傳統農業中的基塘副業亦相當發達(塘魚産量居全省之首,蠶桑區亦曾列為全國三大基地)。同時,三角洲亦是嶺南的水果基地、蔬菜基地與花卉基地,嶺南五大佳果——荔枝、龍眼、香蕉、柑橙、菠蘿均享譽海內外。
二十世紀80年代後,人傑地靈的珠江三角洲得改革開放之先,迅速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單一農業經濟格局,加速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繁榮,經濟的增長速度高於全省平均增長率,也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時期的平均增長速度,並崛現出東莞、中山、南海、順德等南粵經濟「四小虎」與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1987年後廣東省決定建立以廣州、深圳為經濟中心,包容十余個市縣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作為全省經濟建設的示範區。目前,珠三角經濟區已統一協調規劃,具有比較發達的基礎設施,並初具網絡規模,投資環境日臻完善,産業結構已由勞動密集型轉型為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智力密集型,並生産出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輕紡工業、電子信息業、家用電器與製造業産品如TCL家電、康佳、創維電視、萬家樂燃氣用具、科龍、美的空調、廣州本田轎車等。人民生活水平已率先達到「小康」。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滿目春華秋實,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