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首 頁
機構概況
重要新聞
兩地交流
經貿往來
粵港合作
涉台事務
青年學生之友
認識祖國
法律法規
服務指南
歷史資料
首頁 >> 粵港合作 >> 投資廣東

日期:2008-01-26

一、投資環境

  廣東,自然風光秀麗,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廣東,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商貿發達、市場潛力巨大。

  廣東已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貿易往來關係;前來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

  廣東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通訊發達,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大通關建設不斷推進;區域合作水平不斷深化;投資服務機制不斷創新;營造了高效的政務環境,穩定的政策環境,寬鬆的公平貿易環境。

  廣東將繼續以營造低成本、高效率和誠實、守信、安全、文明的投資營商環境為出發點,認真落實廣東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意見》,竭誠為廣大客商和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切實保障外商的合法權益,使外商得到更好的發展。

1.地理環境

  位置: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的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毗鄰港澳,西南與海南省相望,是華南地區、東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

  面積: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的1.87%;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1公里,沿海島嶼約759個;海區面積40多萬平方公里。

  氣候:廣東地處亞熱帶,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省年均氣溫22.3℃。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2500毫米之間。

  資源:廣東的礦産和海洋資源都很豐富。陸地礦産資源豐富,礦種較多,分布比較廣泛。可供利用的150多種礦産中,在廣東已找到131種。海洋資源也很豐富,種類繁多,以熱帶暖水性海洋生物為主。

2.人文環境

  廣東簡稱粵,歷史悠久。省會城市廣州已有2221年歷史。廣東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廣東具有悠久的商貿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和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代,廣東廣州已成為著名對外貿易港口。清代,廣東佛山成為全國手工業中心和四大名鎮之一。廣東也是我國現代工業和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廣東主要以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文化為特色,博大精深,聞名天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她善於吸納世界各地的文化精髓,與之兼容並蓄,具有包容、務實、開放和創新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東又一次為世界矚目,珠三角地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開展國際經貿交流合作的窗口。

  廣東省是中國人口較多且較稠密的省份之一,200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304萬人。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廣東就有53個,漢族人口最多。廣東還是著名僑鄉,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華僑、華人3000多萬人,遍佈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3.人居環境

  綠化:經過近20多年的努力,廣東的城市園林建設和生態建設都取得顯著成績。目前,廣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0%,生態良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林業生態省。

  空氣質量:全省大部分城市空氣質量良好,氣候宜人。城市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居住區標準)。

  文化、體育、娛樂設施:廣東省有一批現代化、高品位的重點文化設施。電影院1014間,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30個,博物館、紀念館148個,文化站191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6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8處。

  居住條件:廣東居住環境優越。廣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等市有着高標準的生活水平,可以滿足世界各國朋友不同的生活需求。廣東還設立了外國人子女就讀的國際學校,並為台商子女設立了台商子弟學校,切實解決投資者的後顧之憂。

  醫療衞生:廣東醫療衞生事業發展良好,保健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末全省共有各類衞生機構16953個,其中醫院、衞生院2433個,衞生防疫和防治機構285個,衞生監督機構120個,婦幼保健機構124個,擁有各類衞生技術人員33.28萬人。

4.旅遊景觀

  廣東旅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一年四季均適宜旅遊。廣東的山嶽、峽谷、湖庫、溫泉、海岸沙灘、島嶼等,具有雄、奇、險、秀、幽的嶺南特色。

  從風景資源看,既有雄偉的山嶽風光,又有“迷宮仙境”的岩溶奇景和“綠水丹崖”的丹霞地貌。仁化縣的丹霞山、南海縣的西樵山、博羅縣的羅浮山、肇慶市的鼎湖山為廣東四大名山;西江上的羚羊峽、北江上的飛來峽和被譽為“有桂林之山,西湖之水”的肇慶七星岩均為著名風景區。廣東的人文旅遊資源甚豐,歷史文化古鎮包括:嶺南第一關-梅關、梅嶺古道-珠璣巷、海防軍事工程-平海古城等;廣東的四大寺廟包括:廣州的光孝寺、韶關曲江的南華寺、肇慶鼎湖山的慶雲寺和潮州的開元寺。

  廣東擁有2個世界級、3個國家級和3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有24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全省共有大小景區(點)2000多個,森林公園33個,自然保護區60個,國家級地質公園有湛江湖光岩等7處,其中韶關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岩被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

5.基礎設施

  交通:海、陸、空交通運輸網四通八達,是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已與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個港口通航;與周邊福建、廣西、湖南、海南等省均聯通高速公路、鐵路;擁有大型航空樞紐之一的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以及深圳、汕頭、珠海、佛山、湛江、梅州等7大民用航空機場,是中國大陸機場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區。

  供水:廣東省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水資源相對較豐富。目前廣東水價在全國處於中等偏下水平。

  供電:廣東電力資源豐富。2006年,新增發電機組裝機容量430萬千瓦;11萬伏及以上變電設備能力2380萬千伏安。

  通訊:廣東的郵電通訊業務量連續12年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全省已形成以微波、光纜、明線微波、衛星傳輸等手段和程控交換設備為主體的通訊網絡。至2006年,全省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0756.87萬戶,約佔全國的1/8,基本達到全省人手1部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互聯網用戶數816.16萬戶。

  排污:2006年廣東省城鎮污水處理廠增加到99座,日污水處理能力達725萬噸。珠江兩岸綜合整治工程部分污水處理廠已投入使用,山區、兩翼地區排污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6.産業配套

  廣東産業體系健全,製造業發達,已形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電子信息、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化工、森工造紙、醫藥、汽車等九大支柱産業。這些産業有較強的生産、加工及配套能力,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之一。當前,廣東正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産業,特別是建設廣州、惠州、東莞、佛山等的“廣東信息産業走廊”,廣州、惠州、茂名、湛江的石化産業帶,將形成一大批的配套産業,這將為投資者在廣東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廣東鼓勵發展商務、物流、會展三個配套生産性服務業,加快推進服務外包,為投資者提供便利。中介商務機構發展迅速,整體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商務中介服務産品不斷創新;物流市場更加開放,建立起物流信息平台,圍繞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整合物流資源,物流企業加強聯合,提高流通效率;形成了以廣州—東莞—深圳為中軸,包括佛山、珠海在內的珠三角展覽帶。加強與香港會展業的合作,會展業得以健康有序發展。以國際化、專業化、貿易型為主的會展業得到重點發展,培育出新的全國性、國際化的會展品牌,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中國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已成為我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展會。

7.高等教育與科研概況

  廣東省擁有結構合理、配套完善的教育體系,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資源。全省擁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高等院校。

  廣東繼續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堅持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和使用人才並重,進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環境和政策優勢。加大科技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的引進力度,抓好新型人才、複合型人才等高層次人才的培訓。

  廣東注重IT人才培養,推出IT産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八大培養計劃: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加強英語教育、建設IT名牌專業、培養軟體藍領人才、建設軟體科技孵化園、社會公共英語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推廣普通話。

  2006年末,全省縣及縣以上國有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情報和文獻機構共358個,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技術開發機構1083個。全省已建立省級工程研究(技術)中心408個,擁有民營科技企業8000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

8.政務環境

  廣東有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和國際慣例辦事的傳統,建立了多層次的為貿易商、投資者服務的中介機構和辦事機構。擁有高效、廉潔的行政管理服務體系。中國入世後,省政府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透明度和效率不斷提高。

  目前廣東正積極推進口岸改革,加快企業與外經貿、海關、商檢、稅務、外匯的計算機聯網工作,提高通關效率。還建立了多層次的投資促進和投訴處理機構,推進“一站式”、“一條龍”、“一個窗口”辦事模式,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全程序的高效優質服務。

9.市場環境

  市場化程度高。廣東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市場化程度居全國各省市首位。目前廣東在進一步改善市場環境:改革市場准入制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改革企業監督管理方式,全面實行企業“經濟戶口”管理,建立企業信用等級分類監管體系;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競爭秩序,查處各類不正當競爭;切實保護知識産權,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全省有着規範的工程招投標體制、拍賣體系;全球著名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已在廣東設立機構,中國大陸兩大證券市場其中一個就設在廣東深圳。

  市場容量大。2006年,廣東省擁有億元商品交易市場298家,全省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連鎖企業165家,分店13942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118.08億元,比上年增長15.7%。逐步走向寬裕小康生活的廣東民眾孕育着強大的生活消費需求,生産和消費的市場潛力巨大。

10.金融服務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廣東金融業發展矚目,各主要總量指標一直位居中國大陸之首。廣東是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金融開放度較高,金融業人才力量雄厚,從業人員素質較高,金融服務靈活便利,民間資本雄厚,有良好的發展資本市場的供求基礎。

  目前,廣東擁有各類金融機構的數量及金融業從業人員數量均居中國大陸首位,證券市場融資總量和證券機構總數均居中國大陸第一。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包括政策性銀行、其他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已形成。

  廣州、深圳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廣州作為華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融交易的總量居華南地區榜首;深圳金融産業已具規模,在金融資源配置上開始發揮集散地的作用,作為全國證券交易中心和風險投資中心的態勢正在顯現。

  廣東有毗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緣優勢,在泛珠三角區域經濟融合的大趨勢下,區域金融合作的需求不斷增強。目前在優勢互補基礎上正在推進粵港澳金融融合,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為支點共同打造大珠三角金融圈,推進金融機構跨境合作。

二、投資法規政策


廣東省支持港澳台資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和加快轉型升級若干政策措施

粵府辦﹝2009﹞3號文

(2009年1月16日)

  我省是吸收港澳台地區投資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現有港澳台資企業5.8萬餘家,約佔外資企業總數的64%。在粵港澳台資企業的健康發展,事關我省外向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關係到港澳地區的繁榮穩定和兩岸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港澳經濟發展、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的部署,切實幫助港澳台資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特製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財政支持

  (一)加大對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2009年,省財政一次性安排10億元,設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對加工貿易企業在粵設立研發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研發機構、總部或地區總部給予獎勵和扶持;對加工貿易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進行産業技術改造,以及購買核心技術和名牌商標給予支持;對加工貿易企業用於工藝技術設備改造的國內貸款給予支持幫助;對加工貿易企業自主研發和以自主品牌出口給予獎勵和支持;對內銷納稅金額較大和創立內銷品牌的加工貿易企業等進行獎勵。(省外經貿廳牽頭,會同省財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二)加大對流通企業的支持。港澳台資企業可申請省支持流通業發展專項資金,實行與內資企業相同的申請程序和條件。(省經貿委牽頭,會同省財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三)加大對企業節能降耗的支持。港澳台資企業可申報省節能專項資金項目、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節能獎勵和認定清潔生産企業,實行與內資企業相同的申請程序和條件。(省經貿委牽頭,會同省財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二、減免部分稅費

  (四)收費減免。按照國家部署,認真做好燃油稅費改革和有關收費減免工作,取消和停收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公路養路費、航道養護費、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運附加費、水路運輸管理費等收費,配合落實減免部分出入境檢驗檢疫收費。減免部分地方性收費,取消音像製品銷售管理費等部分省定行政事業性收費;制定相關實施辦法,對進入省級産業轉移園的企業,除國家規定的稅費外,不再徵收任何地方性收費。暫停徵收外商投資企業場地使用費,允許困難企業延期繳納土地出讓金。(省財政廳、物價局牽頭,會同省經貿委、交通廳、國土資源廳、外經貿廳、新聞出版局、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單位負責)

  (五)稅收優惠。

  1.港澳台資企業從事代理報關業務,以其向委託人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除稅收政策規定項目金額後的餘額,作為計稅營業額申報繳納營業稅。

  2.港澳台資企業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可申請免徵減徵營業稅。企業在一個納稅年度內的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徵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3.港澳台資企業研發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産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産的,按照無形資産成本的150%攤銷。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港澳台資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4.港澳台資企業正常繳納房産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符合稅收政策規定的,可向主管地方稅務機關申請減徵或免徵。

  5.港澳台資企業按期繳納稅款確有困難,符合稅收政策規定的,可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延期繳納,但延期期限不超過3個月。

  (以上稅收政策措施由省財政廳牽頭,會同省國稅局、地稅局、科技廳、國土資源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六)減輕企業社會保險負擔。制定出台相關實施方案,階段性適當降低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費率,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緩繳社會保險費。(省勞動保障廳牽頭,會同有關單位負責)

  三、簡化審批手續

  (七)簡化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和搬遷手續。
加強相關操作指引的宣傳,引導和幫助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産轉型。對轉型、搬遷企業的剩餘料件和不作價設備,可比照“同一經營單位”的處理方式,按規定辦理余料和不作價設備的結轉手續,無需以“轉關”或退出境方式辦理。轉型、搬遷後的不作價設備可以連續計算監管年限。經海關核準後,企業可以保留原海關分類管理類別。(海關廣東分署會同省外經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八)簡化加工貿易企業外發加工手續。全面推廣外發加工改革,加快推進“外發加工管理系統”的應用,實現“網上審批”。准予省內具備一定加工生産能力,因受自身生産特點和工藝條件限制而不能完成全部工序和訂單的加工貿易企業,開展外發加工業務。(海關廣東分署負責)

  (九)簡化加工貿易保稅貨物內銷手續。進一步簡化內銷審批手續,全面推廣應用“加工貿易電子化手冊”和“內銷徵稅管理系統”,實現“網上申報、即時出單”;前置歸類、審價、單耗核定等工作,縮短內銷徵稅手續辦理時間,提高通關效率;對實施電子賬冊模式監管企業、AA類企業和提供有效擔保的A類企業,經海關批准後,允許在一個自然月內採用“多次內銷、一次報關”方式辦理內銷業務。(海關廣東分署牽頭,會同省外經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十)簡化港澳企業投資商業零售業相關審批手續。在CEPA框架下制定管理辦法,簡化港澳服務提供者投資商業零售業項目有關審批程序。(省經貿委牽頭,會同省外經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十一)簡化企業投資食品藥品行業相關審批手續。將港澳台資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粧品生産經營企業及醫療機構製劑的部分許可證申辦、變更、換證等審批事項,下移到市、縣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實行屬地審批和“網上審批、一站式審批”。對港澳台資企業食品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粧品類名牌産品的技術評審和行政審批,實行“綠色通道”措施。鼓勵港澳台資藥業集團內各企業之間優化産品結構,允許有關企業通過增加、變更生産場地或變更企業名稱等藥品註冊補充申請,減少藥品重複申報和生産。對符合條件的新開辦藥品生産企業提供委託加工政策支持,扶持港澳台資企業盤活存量生産資源。(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牽頭,會同有關單位負責)

  (十二)優化收結匯手續。進一步優化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功能和操作程序,提高出口收結匯速度。適當提高來料加工項下出口可收匯額核定比例。(外匯局廣東省分局負責)

  (十三)優化出口退稅手續。企業在出口貨物實際離境,或存入享受“入區(倉)即退稅”政策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後,即可向海關提出申請簽發出口退稅證明聯,海關核準後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簽發手續,由企業憑證向國稅部門申辦退稅手續,國稅部門按規定及時辦理。(海關廣東分署會同省國稅局負責)

  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

  (十四)加強創新平台建設。
加強粵港澳台科技創新合作,在粵港澳台經濟關聯度較大的産業和技術領域,聯合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平台;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地共建國際化高科技園區和産業化基地,打造粵港澳台科技聯合創新區。(省科技廳會同有關單位負責)

  (十五)加強知識産權服務。為港澳台資企業辦理專利業務開闢“綠色通道”,對港澳台資企業申請國內發明專利、國(境)外專利給予資助。支持港澳台資企業申請認定省知識産權優勢企業、示範企業和戰略試點企業,列入專利技術實施計劃,並實行與內資企業相同的申請程序和認定條件。(省知識産權局會同有關單位負責)

  (十六)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港澳台資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可申請省財政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實行與內資企業相同的申請程序和條件。(省經貿委牽頭,會同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十七)鼓勵支持企業技術研發。允許港澳台資企業申請認定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符合條件的推薦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允許港澳台資企業申請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參與創新型企業試點;鼓勵和支持港澳台資加工貿易企業申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承擔重大科技專項、産業共性技術等開發項目,申報科技獎勵。有關申請程序和條件,與內資企業相同。(省科技廳牽頭,會同省經貿委、財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五、加強金融服務

  (十八)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貸款投放力度。
積極給予有競爭力、有市場、有訂單、信用記錄等基本面較好的港澳台資企業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産業升級轉型方向的港澳台資企業資金支持力度。(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會同有關單位負責)

  (十九)推廣債務直接融資工具。大力發展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加快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試點,加快研究在內地有較多業務的香港企業或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工作。充分發揮各類擔保公司的擔保作用及保險公司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的作用,對港澳台資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或中期票據提供信用擔保或保險保障,降低企業在銀行間市場融資的風險,提高金融機構承銷的積極性。(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牽頭,會同省財政廳、金融辦、廣東銀監局、廣東保監局等有關單位負責)

  (二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對港澳台資企業授信和審貸模式,根據港澳台資企業融資需求和現金流特點,設定更為合理的授信期限和還款方式;創新多種抵押擔保方式,探索《物權法》等法律許可的新的擔保方式。(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牽頭,會同省金融辦、廣東銀監局等有關單位負責)

  (二十一)鼓勵金融機構大力開展出口信貸業務。進出口銀行的人民幣出口賣方信貸優惠利率適用範圍,可擴大到包含自有知識産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出口産品,金融機構可開辦人民幣出口買方信貸業務。(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牽頭,會同省金融辦、廣東銀監局等有關單位負責)

  (二十二)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積極推進粵港澳地區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工作。在CEPA框架下允許港澳銀行在粵(主要在粵東、粵北、粵西)試點設立異地同城支行,並適時在全省推廣。支持在粵設立港澳投資諮詢服務機構;鼓勵港澳私募股權基金和風險(創業投資)基金依法投資在粵港澳資企業;鼓勵港澳保險公司在廣東成立為在粵港澳資企業提供服務的專業保險服務機構;鼓勵港澳台資企業將結算中心、利潤中心轉移到廣東,鼓勵省內銀行與港澳台銀行開展“外保內貸”業務合作。(省金融辦、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外匯局廣東省分局、省外經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

  六、保障水電煤氣供應

  (二十三)提高供電能力。
加快珠三角地區電網建設,完善電網結構。推進港澳台資企業的用電工程項目建設,加快供電配網工程報裝建設。加快雲廣特高壓直流輸送工程建設,實現2009-2010年新增西電300萬千瓦以上。加快在建電源項目建設進度,力爭2009-2010年建成投産約1000萬千瓦左右電源項目。重點支持省級産業轉移園熱電聯産項目,適應進園企業用熱、用電需求。(省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南方電網公司、省粵電集團公司等有關項目單位負責)

  (二十四)提高供氣能力。推進我省天然氣主幹管網規劃和建設,實現西氣東輸二線於2011年、川氣東送於2013年向我省供氣。推進珠海LNG、深圳大鵬LNG項目擴建工程,增加進口LNG資源。統籌全省天然氣資源,在用氣分配中充分考慮港澳台資企業的用氣需求。(省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省國土資源廳、建設廳、天然氣管網有限公司等有關單位負責)

  (二十五)推進水、電價格改革。制訂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水、電價格政策。(省物價局牽頭,會同省經貿委等有關單位負責)

  七、加強就業服務

  (二十六)做好企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
做好港澳台資企業失業人員登記工作,免費提供相關政策法規、職位供求信息諮詢,以及就業指導、職業介紹和崗位援助等公共就業服務,開展就業困難人員“一對一”就業援助服務。對取得中級或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失業農民工技術骨幹登記造冊,對有就業意願、無特別就業崗位要求的,承諾在一周內推薦就業。舉辦面向在粵港澳台資企業的專場勞務招聘會。(省勞動保障廳會同有關單位負責)

  (二十七)加強企業職工技能培訓。支持省內技工院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與港澳台資企業的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職工技能培訓,特別是對農民工技術骨幹實行技能提升培訓,並按規定對其開展技能培訓給予適當補助。(省勞動保障廳會同有關單位負責)

  八、加強市場環境建設

  (二十八)加強知識産權保護。
加強港澳台資企業的知識産權保護,探索建立區域和部門間知識産權保護協作機制。加強會展活動的知識産權保護。(省知識産權局會同有關單位負責落實)

  (二十九)建立完善企業信用體系。建立完善企業基本信用制度,深化“廣東省企業信用信息網”建設,完善企業信用記錄,促進信用信息共享,推進行業信用建設。鼓勵擴大信用産品使用範圍,支持信用服務市場發展。推進商務領域信用建設,通過試點的方式,推動銀行、企業和保險機構之間的合作,發展電子化貿易金融。加快生産企業産品質量電子監管系統建設,加大對質量信用良好企業的幫扶、宣傳力度。(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牽頭,會同省經貿委、信息産業廳、工商局、質監局、外經貿廳、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等有關單位負責)

  九、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

  (三十)積極創造條件,進一步爭取國家加大對我省港澳台資企業發展加工貿易和開展自主創新,以及保障我省成品油供應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幫助企業更有效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穩定發展。
(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外經貿廳、國稅局、海關廣東分署、外匯局廣東省分局等有關單位負責)

  上述政策措施,均適用於其他外商投資企業,有特別規定的除外。

(轉載自廣東省人民政府網)

 

廣東省衞生廳關於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
《〈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
協議五》中有關醫療服務事項的通知


(廣東省衞生廳2008年12月31日以粵衛〔2008〕178號發布 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各地級以上市衞生局:

  為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協議五》,根據我國《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經衞生部同意,現將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廣東省設置門診部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符合下列條件時,可在廣東省轄區內申請設置門診部:

  (一)取得內地《醫師資格證書》(臨床、口腔、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的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以下稱“自然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可獨資設置門診部:

  1.具有香港或澳門合法行醫權,在香港或澳門行醫滿5年,或在兩地連續行醫合計滿5年;

  2..在內地從事同一專業臨床工作連續5年以上。

  (二)符合《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有關規定的法人,可獨資、合資或合作設置門診部。

  二、以自然人形式提供服務的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應擔任門診部的負責人,1名香港或澳門服務提供者只能在廣東省獨資申請設置1所門診部。

  三、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設置的門診部名稱,應核定為“所在地地名+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自然人姓名/法人名稱+門診部類別”。

  四、申請設置門診部的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應取得擬設置門診部所在地的地級以上市衞生局出具的該擬設門診部符合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相關證明材料,報省衞生廳審批,省衞生廳核發《設置醫療機構批准書》,報衞生部備案(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門診部由省中醫藥局核發《設置醫療機構批准書》後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衞生部備案)。

  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設置的門診部的執業登記、日常監督管理由所在地的地級以上市衞生局負責。

  五、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除依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提交有關申請材料外,還應提交以下中文證明和材料:

  (一)自然人設置門診部。

  1.內地《醫師資格證書》(原件及複印件);

  2.經香港醫務委員會、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或澳門衞生局認定的香港、澳門執業證明書或執照/註冊證明書(原件及複印件);

  3.經內地或香港、澳門保險機構出具的承保範圍包括內地的醫療責任保險證明(原件);

  4.由香港醫務委員會、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或澳門衞生局出具的香港、澳門專業操守/良好聲譽證明書(原件);或內地地級以上市衞生局出具的執業經歷證明(原件)及《醫師執業證書》(複印件);

  5.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的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明(複印件),其中屬於中國公民的還應提供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或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原件及複印件);香港服務提供者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明(複印件)應經內地認可的公證人核證。

  澳門服務提供者的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明(複印件)應經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公證部門或內地認可的公證人核證。

  6.擬設置門診部所在地的地級以上市衞生局出具的該擬設門診部符合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相關證明材料(原件)。

  (二)法人設置門診部。

  1.提交《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

  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中規定的,經香港、澳門有關機構(人士)核證的文件資料、法定聲明(聲明),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出的證明書(原件);香港服務提供者提交的法定聲明以及香港工業貿易署認為需要由律師作出核實證明的文件資料,應經內地認可的公證人核證;澳門服務提供者提交的聲明以及澳門經濟局認為需要作出核實證明的文件資料,應經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公證部門或內地認可的公證人核證。

  2.應提交經內地或香港、澳門保險機構出具的承保範圍包括內地的醫療責任保險證明(原件);

  3.應提交擬設置門診部所在地的地級以上市衞生局出具的該擬設門診部符合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相關證明材料(原件)。

  六、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申請設置的門診部應遵守內地醫療機構、醫療技術管理、執業醫師、執業護士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按照保證醫療質量、醫療安全的原則規範執業。醫療活動過程中出現的醫療事故、糾紛等按照內地有關規定處理。

  七、本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試行。

(轉載自廣東省人民政府網)

 

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的決定

(2008年7月2日)

  為貫徹黨的十七大關於發展現代産業體系的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産業國際競爭力,結合實際,現就加快建設我省現代産業體系作如下決定。

  一、加快建設我省現代産業體系的重要性

  現代産業體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有機産業群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的産業輔助系統為支撐,以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産業發展環境為依託,並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特徵的新型産業體系。

  (一)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動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有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實現“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廣東服務”轉型,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是國際産業發展的普遍規律。既是一國或地區參與全球高端競爭的基礎,也是工業化國家提高産業國際競爭力的普遍規律,有利於增強我省産業自主創新能力,搶佔國際産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提升産業國際競爭力。

  (三)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是我省産業發展升級的必由之路。我省已初步形成了適度重型化、高級化的産業體系,但總體上與現代産業體系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面臨着國內外産業競爭的嚴峻挑戰。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有利於我省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産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二、建設我省現代産業體系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為引領,以提高産業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轉變産業發展方式,揚長補短,狠抓關鍵,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産業群,打造示範帶動力強的八大重要載體,優化産業發展環境,建立既與世界接軌又有廣東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爭當全國現代産業發展排頭兵。

  (二)發展目標。

  到2012年,三次産業結構趨於合理,服務業佔三次産業的比重為50%左右,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先進製造業規模壯大,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産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到2020年,三次産業結構更加合理,現代服務業成為主導産業,在第三産業中比重超過60%;先進製造業和現代農業分別成為第二、第一産業的主體,高新技術産業、優勢傳統産業和基礎産業成為現代産業體系的支柱,形成産業結構高級化、産業布局合理化、産業發展集聚化、産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産業體系。

  (三)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創新原則,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原則,遵循産業發展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發揮政府在産業發展中的統籌協調作用。

  ——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原則,堅定走廣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信息技術、服務業與工業的融合互動,加快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提升。

  ——堅持産業優勢集聚原則,吸收、整合、集聚省內外優勢資源和要素,促進産業鏈上下游相互配套、專業分工合理高效,推動産業走上價值鏈的高端。

  ——堅持就業結構與産業結構相適應原則,推動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培養一支與産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和産業工人隊伍,擴大和促進本省勞動力就業。

  三、構建我省現代産業體系的主體框架

  包括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核心的六大産業:

  (一)發展以生産性服務業為重心的現代服務業。主要包括金融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外包服務業、商務會展業、文化創意産業和總部經濟八個産業。

  重點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發展壯大信貸、資本、保險市場和地方龍頭金融企業;建設一批樞紐型的現代物流園區、配送中心;推動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普遍運用;完善科技開發、産品設計、工程設計、環境監測等科技服務;發展各類中介服務業及各類國際性、區域性、專業性會展;建設國家級服務外包基地和外包人才培訓基地;建立研發設計、文化傳媒、諮詢策劃、動漫製作等文化創意産業園區;打造若干個世界性營銷服務中心和中央商務區。

  (二)發展以裝備製造業為主體的先進製造業。主要包括裝備製造、汽車、鋼鐵、石化、船舶製造五個産業。

  重點建設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製造産業基地;提高整車産品研發能力和關鍵零部件本地化比例,發展以自主品牌、技術為主的汽車産業集群和國際汽車製造基地;打造以煉油、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的沿海石化産業基地;發展以合金鋼、特種鋼為主的現代鋼鐵基地;發展新型、特種船舶,建設大型修造船基地。

  (三)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産業。主要包括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節能與新能源、海洋生物等六個産業。

  重點發展軟體及集成電路設計、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液晶平板顯示等産業;加強幹細胞技術、轉基因技術和生物芯片、中醫藥等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研製;發展新型電子材料及特種功能、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材料;加快發展環保技術與裝備、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努力發展航空和衛星應用産業;大力建設沿海藍色産業帶。

  (四)發展以品牌帶動的優勢傳統産業。主要包括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的産業(家電、傢具、五金、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陶瓷、建材等)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産業(旅遊、住宿和餐飲、房地産等)兩大類産業。

  重點以品牌為龍頭,開發節能、環保、網絡和時尚型電器;提高紡織服裝産業配套能力;發展一批現代食品飲料企業集團;加快發展節能環保、人性化、功能化的新型建材業。建設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推行國民旅遊計劃,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文化體育、節慶和商務會展旅遊;着重發展廉租房、限價限套房;規劃建設一批適宜創業、創新、居住的“三適宜”城市。提高群眾“衣、食、住、行”消費水平。

  (五)發展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農業。主要包括優質糧食、特色園藝業、畜牧業、漁業、現代林業和農産品精深加工服務業六個産業。

  重點發展花卉、水果、南藥、珍貴樹種等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工廠化種養業、遠洋捕撈業、休閒漁業、林化産品精深加工業;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産供銷服務水平,完善包括種子種苗統供、重大動植物疫病害防治、農業機械統一使用、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農業標準化、農村商品流通等在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六)發展以能源、交通、水利等為支撐的基礎産業。主要包括煤、電、油、氣等能源産業,海陸空等交通産業,堤壩庫水利工程等三大類産業。

  重點建設一批省內大型骨幹電廠和電網主幹線;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儲運供給能力,合理開發利用海水和礦産資源。加快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軌道交通和高等級航道“三大網絡”及集裝箱運輸、能源運輸和民用航空運輸“三大系統”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建設人水協調的水利工程體系。

  四、重點建設我省現代産業體系的八大載體

  (一)建設“珠江三角洲現代産業核心區”。按照“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的戰略要求,統籌協調和大力推進區域一體化的大交通運輸體系、重大基礎設施、資源能源、環保、電力、信息等網絡系統建設,實現産業同布、市場同體、交通同管、電力同網、信息同享、環保同治。

  統籌區域內産業發展規劃、定位和重點,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産業帶和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共同打造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空港海港經濟圈,積極建設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國際服務業支持中心。加快“騰籠換鳥”,提升産業層次。通過五年努力,把珠三角建成核心競爭力強、高端産業集聚、三次産業協調發展,帶動全省、輻射華南的現代産業示範區。

  (二)建設“東西兩翼及山區産業轉移工業園區”。辦好省認定的産業轉移工業園,推動基礎設施及項目落戶建設;重點規劃建設1—2個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産業轉移園區。加快“雙轉移”步伐,加強轉移就業的公共服務,促進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産業園區轉移、就地就近就業,形成區域布局合理、與珠三角優勢互補配套的産業轉移園區網絡體系。到2012年,實現本省勞動力就業比重顯著提高,産業轉移園區成為東西北地區重要經濟增長點。

  (三)建設“數字廣東”。建設全省基礎傳輸網絡和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實現粵港澳網絡一體化;建設網絡民生、網絡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在線化三大工程,實施數字家庭普及計劃,實現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在政務、商務、生産、生活中的普及應用,推進“信息興農”工程,實現“泛珠”區域信息共享;大力建設國家電子信息産業基地和國家級産業園,形成優勢信息産業集群。經過五年努力,全省經濟社會全面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主要信息化指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珠三角地區信息化水平初步邁入全球信息化水平先進行列。

  (四)建設“廣東循環經濟系統工程”。加快建立和完善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政策法規體系、能效標準體系、技術創新體系。以我省國家級和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為基礎,分別創建500家國家級清潔生産企業、節水型、節能型、節材型、節地型及資源綜合利用示範企業;以省産業集群示範區和專業鎮(區)為重點,建成30個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以省級節約型試點城市為基礎,推進大中城市生態化改造,力爭全省一半的大中城市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通過五年努力,在全省逐步建立起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特徵,集清潔企業、循環生態工業園區和節約型城市於一體的循環經濟體系和節約型社會,成為我國循環經濟示範區。

  (五)建設“廣東現代流通大商圈”。着力構建以廣州、深圳兩大商貿物流中心為核心,以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四個城鎮群為支撐,對接港澳及周邊省區,輻射東南亞,功能互補的現代流通網絡體系;推動商業貿易龍頭企業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經營,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配套建設一批中高級流通貿易市場,構建現代分銷、批發體系,形成重要商品集散、採購、物流配送和會展四大中心及農産品流通網絡體系。用五年時間,初步建立起門類齊全、布局合理、運營靈活的大市場、大商業、大流通的全國現代流通中心,顯著提高現代流通業佔第三産業比重。

  (六)建設“粵港澳金融合作平台”。在CEPA基礎上,建立粵港澳金融合作協調機制,推動粵港澳金融合作與開放先行探索,努力推進三地金融機構、市場和業務等雙向開放。打造港、澳、深、穗、佛金融合作圈,逐步完善粵港澳經貿活動往來人民幣和外匯跨境結算系統;創造條件爭取中央批准在我省進行金融改革開放與創新方面的先行先試,努力構建粵港澳金融共同市場。力爭經過五年努力,金融産業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支柱産業,粵港澳形成有重要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區域。

  (七)建設“珠江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圈”。依託珠江兩岸良好的創意産業發展基礎,創新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重點發展數字內容、工業設計、文化傳媒、動漫製作、創意産品研發、諮詢策劃、設計創意等高端行業,做大做強一批文化創意産業園區、企業和品牌,培育出一批競爭力強的文化創意産業集群。經過五年努力,建立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的珠江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圈、中國南方文化創意中心、國家級文化創意産業示範區,成為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創意區之一。

  (八)建設“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創新外經貿發展方式,多元化拓展進出口市場;積極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優化加工貿易産業的區域布局,延伸加工貿易産業鏈。加快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戰略,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轉型開拓國內市場,創立內銷品牌,推動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和資源合作開發,支持一批企業發展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國際品牌的跨國經營企業。創新加工貿易監管模式。力爭用五年時間率先完成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全省內外需聯動的開放型經濟戰略轉型。

  五、加快建設我省現代産業體系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完善和落實鼓勵自主創新政策,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實施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制訂《廣東省促進自主創新條例》,健全行業、區域自主創新服務平台,實施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加快實施省部産學研發展規劃。大力實施名牌帶動、知識産權保護和標準化戰略。推進省技術改造重點工程,發展創業投資,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新體系,建設粵港澳聯合創新基地、東西北城鎮群中心科技創新園。

  (二)推進節能減排、節約集約用地。完善節能減排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抓緊頒佈《廣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建立産業准入、退出機制,嚴格實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制度,加快建立資源産品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推進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大力推廣農村沼氣,加快電力、鋼鐵“上大壓小”步伐,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後産能。建設節約集約用地示範省和試點城市,加快省、市、縣(市、區)、鄉鎮四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嚴格保護耕地;推進“三舊”(即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挂鉤,科學實施“上坡下海”造地工程。推行節能節地減排工作排名制度,確保把“軟約束”變為“硬約束”。

  (三)制定落實産業規劃和政策。加快編制我省發展現代産業體系規劃,編制出台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和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規劃,大力建設“新十項工程”。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實施區域各有側重和差別化發展産業政策,形成以珠三角為中心,東西北地區為腹地的特色鮮明、功能互補,人口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産業布局。規劃建設一批重大産業基地,形成優勢産業鏈。制定鼓勵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産業政策,提高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産業准入標準,限制人均投資強度低於標準的新建和擴建項目進入。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提高産業招商水平,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和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現代産業體系的高端産業和新興産業,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産品和項目落戶我省。

  (四)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設立現代産業發展導向資金,在整合省重大戰略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基礎上,2008年—2012年,省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引導投向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核心的高端産業,重點支持關係産業全局的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領頭項目以及欠發達地區産業發展;用好節能減排、“雙轉移”以及現有支持自主創新和産業發展的各項專項資金。廣辟社會籌資渠道,引導和帶動社會民間資金投入現代産業體系建設,設立廣東高新技術産業投資基金和空港産業投資基金,爭取國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産業投資基金。積極推動國有企業和優勢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穩步發展企業債券市場。

  (五)加快培養高素質産業人才隊伍。完善柔性引才機制,着力引進和培養一批適應我省現代産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術帶頭人,大力實施引進創新和科研團隊計劃、留學人員來粵創業計劃、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人才集聚計劃等“三大引才計劃”。加快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高級管理人才和六大産業的領軍人才。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加快發展技工教育,支持各層次産業人才參加繼續教育,大力推行以業績能力為核心的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辦法,建設支柱産業企業技師工作站和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加快培養和造就一支與産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産業工人隊伍,表彰宣傳優秀技術工人。

  (六)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省發展現代産業聯席會議制度,注重解決産業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組織制訂發展規劃和方針政策,加強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推動形成發展合力;盡快建立健全現代産業體系的統計指標、監測和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産業安全預警應急機制和政策實施反饋機制,優化産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各地要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機制,指導、協調和推進本地區現代産業體系的發展。各有關部門要在全面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本決定,抓緊制定出台具體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實施意見。

(轉載自廣東省人民政府網)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意見

粵府〔2004〕126號文(摘要)

  加強分類指導,加快山區和東西兩翼吸收外資的步伐

  ●珠江三角洲要重點引進資金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項目、服務業項目和龍頭項目,提高帶動和輻射能力。

  ●中心城市要大力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

  ●山區和東西兩翼要積極承接珠三角的産業轉移,引導外資投向石化、造紙、醫藥、電子、環保、旅遊、“三高”農業、海洋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海洋經濟以及資源加工型、農産品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産業化步伐。

  ●鼓勵珠三角與山區及東西兩翼聯合開發土地資源,由珠三角在山區興辦外商投資企業工業園區,通過多種形式聯合開發山區現有工業園區。

  加強收費管理,減輕企業負擔

  進一步加強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的管理:一是進一步清理收費項目;二是努力降低企業營商成本,規範電價、路橋通行費以及各種管理費收費標準和辦法;三是規範中介機構收費行為,加強對中介機構收費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四是全面實行收費公示制;五是建立收費投訴監察機制,加大對涉及企業收費的監督和檢查力度。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辦事效率

  ●簡化外商投資審批程序。外商投資(含增資,下同)1億美元以下鼓勵類、允許類項目審批權下放到各地級以上市,由各地級以上市外經貿部門按粵府〔2002〕11號文規定,繼續實行合併辦理,並負責發放外商投資項目確認書。對3000萬美元以上1億美元以下的基礎設施和採掘業外商投資項目,由省發展改革委核準,省外經貿廳審批合同、章程;實行此辦法的基礎設施和採掘業項目,目錄由省外經貿廳會省發展改革委制定,並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限制類外商投資項目仍按現行規定辦理。

  ●加快用地審批速度。對企業用地申請,凡符合用地條件的,要在規定時限內完成用地審核;對使用存量國有建設用地的,要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用地審批,並及時辦理土地登記,發放土地使用證。對全省重點建設項目、高新技術項目、重大外資項目等用地,要實行專人跟蹤制度,加快辦理速度。

  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積極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制定和實施人力資源中長期規劃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加強勞動力招聘工作

  依法行政,規範管理,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地方涉外經貿法規,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

  ●繼續推進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建設,進一步完善政府網站功能,健全外商投資服務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快推行外商投資企業網上申報、年檢、備案、諮詢和投訴,大力開展“在線服務”,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的外經貿政策信息服務。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廣東服務業發展和改革的意見

粵府〔2005〕1號文(摘要)

  我省服務業發展的奮鬥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服務業發展全面提速,結構逐漸優化,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力爭“十一五”期末我省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45%;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0%左右,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居全國前列,形成立足廣東、服務全國、粵港澳東盟互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我省服務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壯大五個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業、房地産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

  ●鼓勵發展三個生産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物流業、會展業

  ●推進三大新興服務業的快速成長: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文化産業

  ●鞏固提升兩個生活服務業:居民服務業、餐飲旅館業

  促進服務業的區域協調發展

  ●以廣州、深圳為我省服務業的發展中心

  ●以珠三角地區為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區域

  ●以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為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充分發揮我省服務業在泛珠三角地區經濟交往中的橋梁作用

  提高服務業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

  ●鼓勵服務業引進先進技術

  ●實施名牌服務戰略,推進服務品牌建設

  ●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和規範化

  ●鼓勵服務業的連鎖經營,提高規模效益

  ●搶佔服務業對外開放先機

  ●擴大服務産品出口

  ●推動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


商務部關於實施服務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

商資發〔2006〕556號文(摘要)

  服務外包“千百十工程”的工作目標

  “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建設10個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推動100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將其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培育1000家取得國際資質的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創造有利條件,全方位承接國際(離岸)服務外包業務,並不斷提升服務價值,實現2010年服務外包出口額在2005年基礎上翻兩番。

  大力開展“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建設

  ●商務部、信息産業部將選定一批具有服務外包發展基礎和增長潛力的中心城市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在宏觀政策、規劃設計、人才培訓、招商引資、綜合協調等方面給予支持,並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基地城市的建設。

  ●國家開發銀行與商務部合作,對基地城市根據服務外包産業發展需要進行的服務外包技術支撐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公共信息網絡建設、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建設提供政策性貸款。

  創建中國服務外包信息公共服務平台

  商務部牽頭,以各基地城市、跨國公司、服務外包企業和服務外包知名機構、相關研究部門為支持單位,建立中國服務外包信息公共服務網站,為服務外包企業、國內外服務外包發包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以及高等院校、大學/大專畢業生等提供與服務外包相關的各類信息,建立服務外包業務交易平台,為服務外包企業人才招聘和大學/大專畢業生在服務外包行業就業提供公共服務,並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打造“中國服務”良好形象。

  完善服務外包知識産權保護體系

  ●在基地城市建立知識産權投訴中心,嚴厲打擊各類侵權行為,加大對知識産權保護的力度。

  ●各基地城市應根據服務外包産業的特殊需求進一步完善保護知識産權法規體系,制定服務外包數據保密相關規則,建立服務外包産業知識産權保護綜合評價體系,並在全社會營造誠信為本的良好氛圍。

  更多的政策法規請瀏覽

  http://www.mofcom.gov.cn       http://www.gddoftec.gov.cn


三、投資招商

(一)經濟發展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了經濟繁榮,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廣東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生産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增加值、居民儲蓄存款、稅收、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額、貨運量、科技發明專利申請量等重要經濟指標均居中國大陸第一。

  廣東以開拓進取的精神,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努力與國際經濟接軌,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外源型經濟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出口貿易連續21年居中國大陸首位,累計吸收外資佔中國大陸1/4。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對外經濟貿易最發達、最具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

  “十一五”期間,全省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為總目標,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加強自主創新,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

1.綜合經濟 

  1979至2006年,廣東連續27年生産總值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穩居中國大陸首位。2006年,廣東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省生産總值25968.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佔中國大陸生産總值的12.4%。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571.36億元,增長3.8%;第二産業增加值13430.62億元,增長16.9%;第三産業增加值10966.57億元,增長12.2%。“十一五”時期全省生産總值目標年均增長9%以上,實現2010年人均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

  2006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5.5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79.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和6.4%。廣東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多年穩健增長,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市場容量不斷擴大。

  總體而言,廣東經濟的結構、效益和質量同步改善。工業發展步伐加快,九大支柱産業增長迅猛,對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以服務業為主要特徵的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穩步提高;固定資産投資合理增長,投資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市場銷售穩中趨活,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商品市場發展迅速。

2.對外貿易

  廣東進出口貿易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2006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527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8%,佔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逾29.9%。其中出口額3019.5億美元,增長26.8%;進口額2252.7億美元,增長18.7%。

  廣東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2006年,全省機電産品出口2045.3億美元,增長24.4%;高新技術産品出口1044.4億美元,增長25%;服裝、紡織品出口354.6億美元,增長61.1%;鞋類、傢具、塑料製品等輕紡産品出口分別增長12.6%、24.6%和12.7%。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廣東與主要貿易夥伴包括香港、美國、日本、歐盟、東盟的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對非洲、拉丁美洲、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出口增勢強勁,2006年增速均超過40%。

  進口方面,大類商品進口增長較快,資源性産品進口價格上升。機電産品進口增長22.8%;高新技術産品進口增長26%,分別佔全省外貿進口總額的62.5%和39.4%。

  “十一五”期間我省對外貿易規模將繼續保持適度穩定增長,出口商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明顯提高,貿易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力爭形成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自主品牌。預期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0%左右,2010年達到6800億美元。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珠三角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金融、物流、商貿、信息、研發、服務外包等,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出口領域從勞務及承包工程、旅遊、運輸、港口等行業向諮詢、計算機和信息等高技術和高附加值行業拓展。



3.吸收外資

  近年來,隨着廣東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投資軟硬環境不斷改善,為外商投資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外商來粵投資步伐持續加快。2006年,廣東實際吸收外資金額達145.1億美元,同比增長17.4%,位居中國大陸第一。至此,廣東累計實際吸收外資達2895億美元,佔中國大陸的1/4。

  外商投資産業結構繼續優化。2006年第一、二、三産業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為1.2億美元、108.5億美元和35.4億美元。製造業投資繼續大幅增長。全年服務業新批外商投資項目3498個,增長41%。外資投入較多的服務業主要有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房地産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等六大行業。

  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增長較快,實際投資增長較快的發達國家有新加坡、西班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分別增長50.7%、411.7%、26.8%、49.1%和46.1%。外資大企業、大項目來粵投資的步伐明顯加快;外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電子信息、醫藥研究、汽車技術等産業的研發中心也發展迅速;以物流、會展、廣告、諮詢等為代表的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開發區、山區和東西兩翼的外商投資日益踴躍。

  至2006年底,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81家在廣東省設立649家企業,2006年新增68家。其中包括:豐田、本田、日産整車項目落戶廣東廣州市;美國沃爾瑪全球採購中心落戶廣東深圳市;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落戶廣東惠州;本田、日産、豐田、日立、德國巴斯夫等5家汽配企業落戶廣東佛山;美國艾默生電氣公司落戶廣東雲浮;世界兩大電光源製造商之一,隸屬西門子集團的歐司朗公司中國總部落戶廣東佛山等。不少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如三星、索尼、希捷等,已從最初的試探性投資,發展到現在不僅大幅增資,而且在廣東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截至2006年底,外商投資企業在我省設立研發中心261家,日本三菱、本田、日立、美國杜邦、寶潔、法國湯姆遜、韓國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均在我省設立了研發機構。廣東在跨國公司眼裏,已不再只是加工場的作用,而是其馳騁國際市場、拓展國內市場的重要基地。

  “十一五”期間,我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規劃目標年均實際吸收外資100-120億美元。服務業實際吸收外資年均增長15%,五年累計吸收外資183億美元。2010年爭取山區和東西兩翼實際吸收外資金額佔全省的比重達到15%-20%。擴大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地區及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爭取每年新增投資項目80-100個。


4.境外投資合作

  廣東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勢頭良好,大型企業加快推進國際化經營,民營企業境外投資十分活躍。以華為、中興、TCL和格力等為代表的企業成為“走出去”的生力軍。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在境外地區設立各類企業1635家,累計協議投資額48.85億美元,投資區域遍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東南亞、中東、非洲和南美等市場。2006全年核準新設立境外企業108家,投資額6.4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6.0億美元。能源資源開發成為境外投資合作的新熱點。廣東企業投資港澳逐步升溫。截至2006年,全省經核準在港澳設立的企業累計達887家,協議投資30.1億美元。

  廣東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增長迅速。2006年新簽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設計諮詢合同21195個,同比增長31.9%,合同金額突破50億美元,增長39.1%;完成營業額近38.2億美元,增長37.1%。高科技項目及機電項目工程承包營業額佔到80%以上。

  “十一五”期間,預計我省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年均增長10%,五年累計達到140億美元;對外投資年均增長10%,五年累計達到19億美元。

(二)産業特點

廣東省在“十一五”時期將以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産業競爭力為核心,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支柱産業為支撐、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的産業發展格局。各種行業孕育了更多的投資商機,將給投資者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豐厚的回報。

(一)製造業

  廣東是領先全國的工業大省之一。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陸續出台了關於工業産業結構調整、提高工業産業競爭力、九大産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加快扶持支柱産業,使全省工業産業結構逐步合理化。

  如今廣東的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造紙、醫藥、汽車等九大支柱産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電子信息、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化工三大新興支柱産業保持強勁發展態勢,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三大傳統支柱産業穩步發展,造紙、醫藥、汽車三大潛力産業發展迅猛,結構趨於優化。2006年,九大産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727.21億元,同比增長21.2%,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升至72.1%。

1.電子信息業

  廣東的電子信息産業規模位居中國大陸第一,已成為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IT産品生産基地之一。2006年廣東省電子信息産業繼續保持第一大支柱産業地位,是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全省已有20多家企業進入全國電子百強企業行列。

  廣東的電子信息重點行業形成了一批拳頭産品:在通信設備製造行業,程控交換機、光通信産品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在電子器件製造行業,彩管、分立器件等産品競爭力領先全國;在電子元件製造行業,PCB、SMT等産品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在軟體行業,嵌入式軟體在中國大陸佔一半以上比重。

  廣東的信息産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以深圳、廣州、東莞、惠州、佛山和中山為主體,形成了著名的電子信息産業走廊。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總産值達到22500億元,年均增長21%。微電子、軟體和新型元器件成為支撐行業發展的主導産品,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電子信息工業將成為我省第一個年工業産值超過萬億元的行業。

  發展重點:建設7大製造基地(全球電子計算機制造基地、全球通信設備製造基地、全球家用視聽設備製造基地、全球電子元器件製造基地、軟體産業基地、汽車電子新興製造基地、娛樂玩具電子新興製造基地),開展16個重大産業專項建設(高性能服務器産業化、3C融合産品研發及産業化、3G系統與終端産業化、下一代網絡(NGN)設備産業化、高端數據通信産品産業化、通信基礎産品研發與産業化、數字電視機及其相關産業化、家用AV音響類産品技術改造、高密度數字激光視盤機産業化、新型元件産業化、新材料應用開發、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設計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Linux公共服務技術支持中心、軟體開發質量管理提升系統、電子專用設備配套體系)。

2.電器機械業

  廣東已形成以廣州、深圳和佛山等裝備製造業基礎較好的城市為中心,輻射珠江三角洲,帶動東西兩翼共同發展的電器機械産業集群。擁有一批在國內佔有較大市場份額的優勢産品。

  廣東機械工業行業生産增長效益提高;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大;新産品開發步伐加快;一批重點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産品出口居中國大陸首位,工業總量一直位居中國大陸前列。

  廣東的家電業在全國家電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也是全球重要的家電出口基地。廣東的家電産品門類品種齊全,生産配套發達,産品質量優異,新産品開發活躍,生産、出口、競爭力持續佔全國領先地位。在家用視聽設備製造行業,彩電、激光視盤機和組合音響産品競爭力均居全國首位。

  廣東省家電業産業集群成熟,培育出了一批核心企業和享有盛譽的著名品牌。如空調業的格力、美的;冰箱業的科龍;微波爐業的格蘭仕;彩電業的TCL、康佳等。珠三角一帶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家電産業群及出口加工區。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家用電器工業總産值達到2100億元,年均增長10%。我省家用電器行業從全球製造基地升級為全球製造中心和全球營銷中心,努力成為全球設計中心。到2010年,全省機械工業總産值達到7000億元,年均增長20%;産品總體技術水平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縮短到5年,形成特色産品優勢突出、配套較為完善的産業體系;企業組織結構優化,培養若干家規模較大、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發展重點:廣州(重點是南沙)、深圳、佛山作為我省發展機械裝備工業的3大核心地區,帶動珠三角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促進粵東汕揭輕工機械工業和粵北韶關機械工業的發展;重點建設順德、中山、南海為主的高檔家電産品生産基地,深圳、東莞為主的出口家電産品生産基地,粵西湛、茂一帶的經濟型家電産品生産基地。重點建設3大産業基地:順德、中山、南海為主的高檔家電産品生産基地,深圳、東莞為主的出口家電産品生産基地,粵西湛、茂一帶的經濟型家電産品生産基地。

3.石油化工業

  廣東的石油化工總量規模排在中國大陸前列。主要産品如原油、汽煤柴三大類成品油、乙烯、合成樹脂、塗料、膠鞋等産量均排在全國前三名。2006年,廣東石油化工行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廣東省石油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茂名、廣州、惠州和湛江。茂名石化、廣州石化和湛江東興是廣東省三大骨幹煉油企業,前兩家也是廣東省著名的兩家乙烯生産企業。2005年,惠州1200萬噸/年煉油和80萬噸/年乙烯項目建成投産後,成為繼茂名和廣州之後的廣東第三大煉油化工中心。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都已將廣東作為其業務發展的戰略布局重點。這將是廣東省發展上游煉油産業,並帶動下游石化産業發展的極好機遇。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石化工業總産值達到7300億元,年均增長20%。煉油生産能力達到6300萬噸/年,乙烯生産能力440萬噸/年,芳烴340萬噸/年,五大通用樹脂550萬噸/年,精對苯二甲酸(PTA)超過200萬噸/年。精細化工品率45%。展望2020年,在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石化工業仍將處於較快增長期。預期2020年全省煉油生産能力發展到1億噸,乙烯生産能力600萬噸,使廣東石油化工業處於全國前列,並成為亞洲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

  發展重點:重點建設5大煉油項目(中石化廣州分公司煉油擴建、中石化茂名分公司煉油擴建、中石化湛江東興煉油擴建、中海油新建惠州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新建2000萬噸/年煉油裝置)、5大乙烯項目[中石化茂名乙烯擴建、中石化廣州乙烯擴建新裝置、中海殼牌惠州南海石化80萬噸/年乙烯項目、新建汕頭乙烯項目、新建200萬噸/年乙烯裝置]和5大石化基地(惠州大亞灣石化區、茂湛沿海重化産業帶、廣州石化基地、崖門口沿岸重化産業帶、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

4.紡織服裝業

  廣東是全國紡織品生産和出口大省,也是全球第三大服裝出口基地。廣東省紡織工業各大類産品、品種、質量、品牌和工業總産值、銷售額等指標均領先全國。2006年,廣東紡織服裝業增速達到16.3%,服裝、紡織品出口達287.1億美元。

  紡織産業集群化的發展,成為廣東紡織工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和産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廣東的紡織服裝集群化發展優勢主要表現在專業化生産已形成“塊狀”産業。專業化生産小而精,小而專,相互配套協調。如中山的休閒裝,東莞的服裝、毛針織,佛山的面料、針織、童裝、內衣,揭陽(普寧)的襯衣等産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廣東省紡織産業重點集群區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中山、東莞、江門等市所屬的40多個鎮(區)。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紡織工業總産值達到2800億元,年均增長8%。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形成技術裝備先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品開發、生産管理及市場服務體系,産品質量國內領先,紡織工業與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

  發展重點:加快培育紡織工業産業集群,重點建設和提高4大基地(中山市、東莞市、開平市和普寧市),15個特色城(鎮)。增強企業的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産業創新平台,發揮産業集群的綜合優勢。

5.食品飲料業

  廣東是中國食品飲料工業的生産大省和出口大省。廣東食品工業重視技術改造和引進、消化、吸收外國先進技術,為食品工業上水平、保質量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某些産品如飲料、焙烤食品、保健品和調味品等一直保持着全國領先地位,具有明顯的優勢,形成了一大批名牌産品。

  廣東省食品飲料工業實施名牌戰略,形成規模優勢,實現産值與效益同步增長。珠江啤酒、金威啤酒榮獲“中國名牌産品”稱號。食品行業經過整合、調整,在飲料、啤酒、果汁等方面形成了規模生産,食品飲料工業已成為廣東省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之一。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食品工業總産值達到2600億元,年均增長12%。廣東食品在全國市場佔有率達到10%左右,進一步擴大出口額。培育和發展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現代食品工業企業集團,促進中小企業向“高、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

  發展重點:突出抓好四大工程(放心食品工程、綠色食品工程、功能食品工程和特色食品工程)和九大基地(肉類加工基地、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基地、飲料製造業基地、水産品加工基地、果蔬貯運加工基地、調味品生産基地、制糖基地、焙烤和糖製品基地、食品添加劑基地)的建設。

6.建材業

  廣東是中國的建材生産大省,其總量居全國之首,2006年廣東建材業的增速達30.8%。廣東省建材工業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産品配套能力較強並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重要産業。

  廣東建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産品聚集區,如佛山陶瓷、佛山(順德)建築塗料、佛山(大瀝)鋁型材、潮州衞生潔具、雲浮石材、江門(開平)水暖衛浴等。廣東建材品種豐富,新産品開發速度快,特別是在飾材方面,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非常有利於産業競爭力的提高。

  廣東建材企業的民營化、市場化程度較高,外源型經濟進一步發展,出口貿易活躍,建材出口量佔中國大陸出口總額30%以上,居全國第一。優勢産品建築陶瓷的出口額近幾年年均增長速度達70%以上。12個中國陶瓷名牌企業中廣東就佔了8個,名牌陶瓷企業在市場開拓能力、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均有較大優勢。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建材工業總産值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長8%。建成“四個中心”(世界陶瓷製造和品牌聚集中心;全國現代新型建材製造中心;全國新型建材開發中心;全國建材貿易中心)。預計2010年全省新型幹法水泥年生産能力7000萬噸,佔水泥總生産能力60%。

  發展重點:重點發展陶瓷、水泥與混凝土、玻璃和新型建材四大行業。建設2大陶瓷工業核心區(佛山和潮州)和3大水泥熟料基地(總規模8500萬噸),其中:粵西3000萬噸(重點雲浮)、粵北3000萬噸(重點英德)、粵東2500萬噸(重點梅州、龍門)。

7.造紙業

  廣東省已是全國造紙及紙製品生産舉足輕重的大省。目前全國造紙行業唯一的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集産、學、研、科工貿於一體的國家研究中心設在廣東。

  因廣東造紙工業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非常適宜營造人工速生豐産林,為發展造紙工業提供切實可行的纖維原料資源和水資源保證,近幾年外商紛紛進入廣東投資木材生産和木漿廠。

  廣東已初步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造紙産業集聚帶。産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廣州、東莞、佛山、江門、珠海、深圳和湛江等地區,集聚了全省近80%企業。廣東造紙業已步入規模化發展的軌道,已擁有一批全國著名的造紙企業。

  廣東的造紙業在規模、裝備、效益、技術、質量、管理等方面正朝強省邁進。目標是到2010年紙及紙板産量達到1100萬噸,商品紙漿産量達到85萬噸。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造紙工業總産值達到1100億元,年均增長15%。造紙總産量達到2500萬噸,其中紙漿800萬噸、紙及紙板1100萬噸、紙製品600萬噸。造紙工業環境保護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噸紙綜合能耗降到0.85噸標煤以下,噸紙水耗降到30噸以下。

  發展重點:重點建設湛江制漿造紙基地、東莞紙品基地、江門銀洲湖紙業基地等三大基地以及六類重點産品區(包裝紙板區、新聞紙區、生活用紙區、文化用紙區、紙漿區、紙製品區)。

8.醫藥工業

  廣東是醫藥大省,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中藥、化學藥物製劑、生物制藥産品領域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醫療器械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産品領域已形成一定優勢。2006年廣東醫藥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大幅提高,增長19.7%。

  廣東省醫藥産業的集中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具有市場規模優勢,産業內部集中度不斷提高,産業結構處於優化過程。已初步形成化學制藥、中藥、生物制藥、醫療器械、醫藥商業等比較完整的醫藥産業體系。擁有一批綜合性大型醫藥企業,它們在我國的醫藥經濟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廣東省在化學藥物製劑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發展。在新型化學藥物製劑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已經具有較強競爭力,整體實力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深圳科興、康泰、廣州天普生化等生物制藥企業和安科、邁瑞等醫療器械企業在各自領域內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産值達到800億元,年均遞增18%。爭取單個企業單産品年銷售額超10億的産品有10個,超5億元的有50個。開發出5-8個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現代中藥,有2-3個中藥通過國際認證正式進入國際藥品市場,重點扶持建設15個道地藥材GAP産業基地。

  發展重點:重點建設廣州國家生物醫藥工業基地、深圳國家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基地、佛山市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醫藥健康産業園、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産業基地、珠海生物醫藥科技産業園等5大醫藥産業基地(園區),加快推進一批重大産業化項目。

9.汽車業

  廣東汽車整車的工業增加值、工業利潤、銷售收入等有關汽車工業綜合經濟指標排在全國汽車行業前列。近幾年,廣東省致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擴大吸引外資調整汽車産業結構,汽車生産規模不斷擴大,生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本田、五十鈴、日産、豐田等國外著名汽車廠商相繼落戶廣東。

  廣東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生産基地,已形成以廣州為製造中心,轎車為重點,零部件為基礎,客車及改裝專用車為輔助的汽車工業生産格局,以及具有較強産品開發能力和出口競爭力的摩托車産業群。廣東的高檔轎車已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2006年,廣東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2.6%,在九大産業中增速最高。2006年廣東汽車産量555347輛,同比增長34.3%,其中轎車增長34.8%。

  隨着汽車業的發展,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供應商隨之聚集廣東。珠三角地區已成為汽車工業産業集聚地,已經形成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南沙開發區、花都等多個大型汽車零部件配套基地。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汽車工業總産值達到3600億元,年均增長25%。汽車生産能力達到160萬輛(其中轎車140萬輛,大中型客車5萬輛),轎車國內市場佔有率在15%以上,汽車出口量佔總産量10%以上,摩托車産能達到500萬輛。我省汽車工業融入全球汽車製造業生産體系。

  發展重點:依託骨幹企業,建立汽車和摩托車生産基地,延伸産業鏈,構建為整車配套的零部件供應圈,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環珠江三角洲零部件産業帶配套發展的格局。發揮珠江三角洲産業集聚的輻射帶動效應,促進兩翼和山區市汽車新型材料、基礎件及專用車的發展。

(二)服務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服務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服務業總量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産業素質不斷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十五”期間,我省服務業總量一直保持在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4755.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9631.4億元,佔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12.4%,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到40.4%。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連鎖經營等先進技術和經營方式的推廣應用,推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含量較高的文化、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旅遊等行業得到較快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廣東積極承接服務外包。商務部2006年啟動了“千百十”工程,廣東正以大力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為契機,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加快服務業發展和升級步伐,提高經濟現代化水平。截至2006年底,外商在廣東投資服務外包企業3559家,投資總額103.7億美元,營業額165億元。其中跨國公司投資設立的服務外包企業規模大,是承接服務外包的主體。廣東承接服務外包以軟體和信息技術外包為主,商業流程外包勢頭良好,業務包括辦公室支持、數據錄入和處理、軟體編碼和測試、信息技術支持、客戶呼叫中心、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中心等多種形式。承接香港服務業轉移和外包是廣東的一大特色,粵港合作承接海外服務外包勢頭良好。廣東在承接服務外包基地建設方面已初見成效,深圳市被首批認定為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我省今後還將陸續出台相應的配套政策,扶持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和壯大。

1.金融業

  廣東將進一步推動廣東金融綜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設金融強省。建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期貨等金融機構全面發展、功能互補、充分競爭的區域金融組織體系;建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和外匯市場協調發展、規範運作的區域金融市場體系。高標準規劃建設廣州、深圳金融聚集區,吸引更多的國際金融集團及跨國公司的全球數據處理中心落戶我省。加強泛珠三角特別是與港澳地區的金融合作與交流,推動區域金融資源整合,促進區域內經濟與金融的互動發展。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實現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強省的轉變,把廣州、深圳建設成為輻射、聚集效應強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把廣東建設為全國金融市場體系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優良、金融産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地區之一。

2.信息服務業

  廣東將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促進生産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加快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和規範通信管道的規劃建設。拓展電信服務領域,鼓勵發展增值電信服務,推進信息服務、信息集成的發展。建立和健全信用、認證、標準、支付等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推廣電子商務的應用。大力發展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服務,重點建設專業化、高水平的中間件和軟體支撐平台,規劃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軟體園區、軟體産業基地和軟體出口基地,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産業。到2010年,建成較為完備和成熟的信息化服務體系,信息服務業成為服務業的先導産業,全省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48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99部/百人,城鎮家庭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0%以上,電子政務網絡平台延伸到縣。

3.現代流通業

  廣東將大力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以完善網絡為重點,加強高速公路及縣鄉公路網、軌道交通網、高等級航道網和集裝箱運輸系統、能源運輸系統、民用航空運輸系統等“三大網絡、三大系統”的建設,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以交通樞紐、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為依託,規劃建設一批輻射全國、連接國際市場的物流平台和區域性物流中心。推廣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技術,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實施“科技興貿”工程,推動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營銷和管理技術在流通領域的廣泛應用。促進流通企業與跨國企業的合資合作,支持有條件的流通企業開拓國外市場。到2010年,初步形成方式先進、結構合理、發展協調、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現代流通體系,培育10家擁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産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初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

4.商務服務業

  廣東將積極發展商務服務業,提升商務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地位。大力提升會展業,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以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為龍頭,增強會展業的競爭力,提高會展服務水平。加快發展市場化、專業化、規範化、國際化、産業化的會展業,培育新的會展品牌。積極發展法律服務、會計、諮詢、評估、廣告等中介服務業。加大開放力度,降低准入門檻,採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引進一批境外知名的商務服務機構,發展一批能承接國際業務的優秀商務機構,提升整體服務能力。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商務服務體系,培養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會展,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能承接國際業務的大型事務所或中介法人機構。

5.文化産業

  廣東將圍繞建設文化大省目標,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促進文化産業發展。推動文化産業結構調整,優先發展平面傳媒業、廣播影視業、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演藝娛樂業等文化核心産業。着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積極引導高科技對傳統文化産業的支配、滲透和新興文化産業的拓展,加快推進粵港澳文化創意産業信息資訊和服務交易平台建設,大力發展平面設計、動漫、工藝美術、影視製作、網絡游戲等創意産業。擴大國內外體育産業交流,以籌辦亞運會為契機,推進綜合運動會市場開發,打造體育産業品牌。到2010年,建立起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優勢明顯、與國際接軌的文化産業體系,形成區域發展協調、地方特色互補、多種文化産業實體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發展新格局。

6.科技服務業

  廣東將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按照服務專業化、功能社會化的發展方向,大力興辦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形成網絡化的科技服務體系。依託各類科技園區,大力發展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的公共科技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建立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強和規範對知識産權中介服務機構的管理,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力發展科技創業投資服務機構和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擔保機構,為科技創業提供融資服務。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功能完備、開放協作、高效運行的網絡化科技服務體系。

7.旅遊業

  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契機,廣東將推動旅遊業的區域合作,重點提升粵港澳旅遊合作層次,深化合作內容,加強三地旅遊資源、資本和服務的互相開放和企業合作。進一步豐富和優化旅遊産品,加快旅遊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會展旅遊、文化旅遊和近現代革命遺址旅遊。推動旅遊與文化更緊密結合,提升旅遊業的文化含量,努力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大力開發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僑鄉文化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到2010年,全省旅遊總收入達到275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0%,將大珠三角旅遊區培育為國際知名旅遊區,將廣東建設成為輻射全國、在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影響的旅遊勝地和中國出入境旅遊的客流中心,全省旅遊業的總體規模、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

8.房地産業

  廣東將穩定有序發展房地産業,推動相關産業發展。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合理引導住房建設與消費。推進住宅産業化,依託科技進步,全面提高住宅的綜合品質,實現住宅建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以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保為重點,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規範房地産市場交易行為,加強對房地産市場運行情況的監控和信息披露,改善房地産市場管理,提升服務水平,規範市場健康發展。完善房地産中介服務體系,加強和規範房地産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管理。規範物業管理,進一步提高物業管理水平,拓展物業管理市場。到2010年,全省房地産業現代化、産業化、生態化水平居全國前列。

9.社區服務業

  廣東將鼓勵社會資金投資興辦社區服務設施,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推動社區服務的社會化、産業化發展。積極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構建社區服務網絡,規範社區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鼓勵和扶持各類社區服務性公司發展面向一般居民家庭和個人的家政服務以及專業化服務,加快發展養老托幼、家庭護理、衞生保健、家庭教育、美容美發、清潔衞生、保養維護等社區服務,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社區環境。到2010年,初步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社會化的社區服務體系,社區服務産業化獲得較大發展。

10.住宿餐飲業

  廣東將全面實施住宿餐飲業服務質量標準化、規範化管理,推進酒家酒店分等定級和創建綠色飯店工作,推動住宿餐飲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優化住宿業組織結構,重點推動名牌飯店的連鎖發展,提高住宿業的規模層次,促進住宿業的網絡化、集團化發展。積極培育粵菜名廚、名品、名店,鼓勵名牌、老字號餐飲店實施連鎖經營,做大做強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餐飲龍頭企業,帶動中小餐飲企業的發展。加強中式快餐的發展和中餐工業化,促進家庭餐飲服務社會化。到2010年,形成一批管理規範化、服務標準化、經營集約化的品牌飯店、名牌餐飲店等龍頭企業。

11.公共服務業

  廣東將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公共衞生、社會保障、勞動就業、水利管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市政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與配套。加強和保障公共衞生服務,提高計劃免疫、傳染病防治監測、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衞生服務覆蓋面。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醫院的發展,促進醫療服務的多樣化,增強醫療衞生服務供給能力。建立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基本實現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到2010年,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形成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覆蓋城鄉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三)區位優勢

  過去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使珠三角成長為聞名世界的製造業基地和跨國採購中心。山門打開,兩翼齊飛,隨着珠三角和山區及東西兩翼聯手推進産業轉移,珠三角及周邊欠發達地區形成了雙贏的良性發展態勢,正在高速發展中的廣東經濟的施展空間得以擴容。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廣東着力在大珠三角、泛珠三角,進而是更廣泛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加強合作與交流,推動形成更廣闊的市場及資源優勢互補,使區域合作成為經濟繁榮的助推器,讓合作各方體會到共贏的優勢。

1.區域特點

  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包括廣東省內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東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門市、惠州市、肇慶市九大行政區劃市,其中,廣州市和深圳市屬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列。

  珠三角總面積僅佔廣東省土地面積的23%,但卻貢獻了超過80%的生産總值。珠三角集中了20個國家級開發區,3個國家級軟體園、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和1個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産業規模佔了全省高新技術産品産值的94%,為首批國家級電子信息産業基地。

  珠三角已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和跨國採購中心。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採購定單八成以上落戶珠三角。珠三角形成了電子信息、電器機械、汽車、化工為主體的、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産業發展布局。未來,珠三角將致力於建設成重要的世界製造業基地和充滿生機活力的世界級城鎮群。

  山區及東西兩翼:山區及東西兩翼包括廣東省內的韶關、河源、梅州、清遠、肇慶、雲浮、汕頭、汕尾、揭陽、潮州、陽江、湛江和茂名13市,位於泛珠三角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位置。

  廣東山區及東西兩翼土地面積是珠三角的3.3倍,人口是珠三角的2.3倍,而用地價格只有珠三角地區的1/3至2/3;勞動力價格僅為珠三角的2/3;電價也普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投資成本優勢明顯,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山區及東西兩翼擁有豐富的農、林、礦、水力、旅遊等資源;東翼擁有獨特的商貿傳統,陶瓷、服裝、特色農業發展較早,民營經濟較活躍;西翼亞熱帶農業資源優勢突出,擁有臨海型重化工業的基礎。

  隨着覆蓋全省的高速公路網的建成和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擁有汕頭和湛江兩個深水良港,山區及東西兩翼交通條件將日益完善,投資成本等優勢也將日益顯現,成為珠三角産業轉移理想之地。

2.區域經濟合作

  大珠三角:改革開放20多年來,數萬港澳客商陸續到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投資辦廠,為廣東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粵港澳經濟區已發展成為不可分割的“經濟生態帶”。三地間的經濟融合度和依存度不斷提高,正在進入一個提速階段。在CEPA推動下,粵港澳經濟聯繫將進一步加強,呈現出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協調配套的發展格局: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步伐加快,服務業利用外資表現更好,製造業、物流業加速發展,粵港澳經濟流量進一步增加。大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區域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

  泛珠三角:泛珠三角區域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是中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區域組合。區域內各省區資源豐富,産業差異明顯,經濟互補性強,經貿合作頻繁,目前已初步形成功能各異、協作關係較密切、具有一定程度經濟融合的經濟區域。隨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和CEPA的實施,泛珠三角經濟區將成為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廣東正發揮着橋梁、排頭兵和吸納輻射作用,致力成為此區域合作中的交通中心、經濟輻射中心、開放型市場體系的示範窗口、區域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深加工和製造業基地、勞動力吸納中心、能源需求中心、科研創新中心和珠江文化交流協作中心。

  廣東—東盟經貿合作:廣東與東盟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資源具有合理配置的優勢。隨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將進一步促進廣東與東盟周邊市場的合作。2006年,廣東與東盟的進出口貿易額達441.5億美元,增長19.6%,佔廣東外貿總額約8.4%。此外,廣東是華南乃至中南和西南地區物流運輸的樞紐,還具有毗鄰港澳、商貿服務業發達的優勢,是內地與東盟商品進出的重要集散地。2007年1月14日,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議》,這是雙邊經貿合作領域的又一重大成果,也為如期全面建成自貿區奠定了基礎。隨着自貿區建設進程的逐步加快,廣東與東盟的貿易與投資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


四、投資服務信息和導向

1、投資程序

  設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外資企業申報審批程序



  1.以上示圖為申辦外商投資企業的一般程序。

  2.投資總額低於1億美元鼓勵類、允許類的外商投資項目(不含基礎設施和採掘業項目)可直接向市級外經貿主管部門申報可行性研究報告、合同、章程審批。

  3.超過我省審批權限、産品涉及許可證、配額管理或須由國家統一管理的項目,由省發改委、經貿委或外經貿廳上報國務院授權審批的機關審批。

  4.技術改造項目,由縣、市、省經貿委或國家商務部按審批權限進行技術改造項目審批,然後由外經貿主管部門按規定權限審批合同、章程。

  5.申報程序詳情,請與相關部門聯繫。

  6.設在各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的項目,可直接向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管委會申報。

2、服務機構

  (1)政府有關機構:

  (2)專業服務機構

  (a)廣東省轄區主要銀行



  (b)信息諮詢、專利、商標等


   

  3、商務聯線

  (1)廣東省及21個市外經貿主管部門一覽表

    

  (2)廣東省主要市行政服務中心一覽表



 、

  

  (3)相關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廣東價格信息網:http://www.gdpi.gov.cn

  投資大珠三角:http://www.thegprd.com


五、産業園區介紹


  目前,廣東省通過國家審核的經濟類開發區共有91個,其中:國家級經濟類開發區22個(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4個,出口加工區4個,保稅區6個,保稅物流園區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6個,跨境工業區1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省級各類開發區69個,分布在全省各地。

  (一)國家級開發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簡介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廣州市東部,穗港澳黃金三角洲的中心地帶,198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規劃面積38.58平方公里。與廣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廣州保稅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實行“四區合一”的管理體制。區內優先發展的産業包括光電子、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汽車、現代物流、鋼鐵等,注重工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寶潔、安利、卡西歐、三菱、摩托羅拉、富士重工、飛利浦等98家世界500強企業已落戶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廣州最大的外資項目、最終投資總額可達20億美元的樂金飛利浦液晶顯示器落戶廣州開發區,將輻射上游的半導體、集成電路、背景光、粘接技術行業及下游手機、電腦、液晶電視製造行業,並帶動相關電子、機械、設備製造,形成完整的TFT-LCD産業鏈,將對整個華南地區相關産業産生巨大的影響。

  在商務部關於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6年投資環境綜合評價情況的通報中,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指數排第3名,綜合經濟實力、人力資源及供給、技術創新環境等指標也名列前茅。

  (二)國家級開發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簡介

  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現有面積19.2平方公里,分為建成區和東海島新區兩個園區。

  建成區面積為9.2平方公里,位於湛江市城區中心,目前累計完成工業總産值近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出口創匯25億美元,固定資産投資67億元。可口可樂公司、百事可樂公司、中海油、俄羅斯塔氏集團、喜利得(中國)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和知名企業都在區內落戶;區內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如冠豪高新、國聯水産、米克化能、新中美等,基本形成了石油化工、特種紙業、機電通訊、紡織服裝、生物醫藥、食品飲料、包裝印刷、農海産品加工等産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東海島新區面積10平方公里,將充分發揮國家級開發區政策和東海島臨港岸線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臨港石化産業、裝備工業、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物流等産業,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大陸最南端現代化石化産業基地和新型工業園區。

  (三)國家級開發區——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簡介

  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位於廣州東南部,規劃面積為27.6平方公里,方圓100公里範圍內把整個珠三角的城市群都網絡其中。

  目前已有100多家大型企業進入南沙投資,有2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南沙投資了25個工業項目。美國通用、德國巴斯夫、日本豐田汽車、日本JFE鋼板、名幸電子、三菱重工、瑞士龍沙集團等著名跨國公司,中船集團、東方電氣、第二重型機械廠、越秀廣紙集團、廣鋼集團等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國家級骨幹企業以及東凌集團、立白化工集團等省市名牌民營企業,已先後在南沙落戶。南沙已初步形成了汽車、鋼鐵、造船、重型機械裝備、石化、高新技術和港口物流等七大産業基地,龍頭項目帶動下的産業聚集效應正迅速呈現,龍頭項目的關聯産業紛紛進入南沙發展。

  (四)國家級開發區——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規劃面積23.6平方公里,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南部。

  開發區吸引了來自荷蘭、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其中有英荷殼牌、本田、三洋、住友、菲利斯通等世界500強企業十多家。中海殼牌南海石化、廣東LNG惠州電廠、中國海油惠州煉油、比亞迪以及華德石化原油庫等一批大項目先後落戶建設石化工業區,區內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學産業鏈,並建成了汽車零部件和電子信息基地,為發展石化、物流、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産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和條件。

  大亞灣開發區將建設成為以石化産業為主導,電子和汽車工業、旅遊業、港口物流業協調發展的現代濱海石化新城區,將成為大工業與濱海旅遊並重、經濟繁榮與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港灣。

  (五)省級開發區——肇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簡介

  肇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1998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高新區,享有地市一級的經濟管理和行政審批權。高新區位於珠三角中心區西部、肇慶市最東端,陸路、水路到香港、澳門僅2個多小時,屬廣州半小時經濟圈範圍。

  2001年底經省政府批准擴園遷址到大旺,所在地總面積98平方公里,首期規劃建設面積25平方公里。2004年7月,省政府正式把肇慶高新區確定為廣東省吸收外資重點工業園區和廣東省山區吸收外資示範區,並且出台了包括完善發展規劃、落實建設用地、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電力設施建設和降低電價、提高通關效率以及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等六項扶持政策。

  至目前,高新區累計合同外來投資近40億美元,實際吸收外來投資近15億美元;吸引了美國、德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和香港、台灣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大陸珠三角、長三角知名企業共250多家落戶園區,如世界500強企業韓國SK集團、美國財富500強企業美國LP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型材生産商亞洲鋁業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吳泰集團、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等;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有色金屬加工、輕工製造和汽車摩托車零配件製造等多個主導産業。

六、粵港公路口岸概況

  【羅湖口岸】

  1950年7月1日,羅湖口岸經中央政府批准為對外開放口岸,是目前我國乃至亞洲入出境客流量最大的陸路口岸,人員出入境約佔全國總數的50%左右。該口岸位於深圳市羅湖區南側,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由一座雙層人行橋和一座鐵路橋連接深港兩地,由聯檢大樓及東側交通樓兩個部份組成。其中,聯檢大樓樓高12層,主要為入出境查驗場地和口岸部門辦公、業務用房;交通樓樓高7層,主要作為的士上下客區及停車場。

  目前該口岸通關時間為6:30時—24:00時。口岸旅檢大廳布局為“兩進兩出”,即一樓和地庫為旅客入境場地,二樓和三樓為出境場地;口岸入出境查驗通道共173條(其中自助查驗通道96條),並設了“外國人禮遇通道”;口岸通過能力為40萬人次/日以上,單向達到25萬人次,基本實現在客流高峰時段人員過關不超過半小時的目標。

  【皇崗口岸】

  皇崗口岸坐落在深圳市福田區南端,與香港新界落馬洲隔河相望,口岸南面的皇崗——落馬洲大橋橫跨深圳河,全長950米,使深圳與香港的公路網相連。皇崗口岸作為廣深高速公路的配套設施,於1985年5月動工,1989年12月29日貨運部分啟用通車,1991年8月8日客運部分開通使用。

  皇崗口岸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公路口岸。口岸區域佔地面積101.6萬平方米,其中監管區65.3萬平方米,生活區6.8萬平方米,商業服務區29.5萬平方米。口岸區內海關有貨車檢查通道46條(其中入境26條,出境20條),邊檢有貨檢通道20條(進出各10條),小汽車、客車檢查通道12條(入出境各6條),客、貨運車輛通道已全部實現了電子驗放。口岸入出境旅客檢查通道50條(入出各25條)。建有入出境旅客檢查大樓,入、出境貨物報關大樓及消毒庫、免稅店等36個單體建築物。

  皇崗口岸總設計通過能力為每日入出境旅客5萬人次、交通工具5萬輛次(實際為3萬輛次)。口岸目前開放時間為貨運每日7:00時至24:00時,客運24小時通關。

  【文錦渡口岸】

  文錦渡口岸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公路客、貨運陸路口岸,是內地供港鮮活商品出口的主要口岸,香港市場上80%的鮮活商品經該口岸輸送。該口岸位於深圳市羅湖區南面,東距沙頭角口岸12公里,西距羅湖口岸3公里,與香港新界一河相隔,口岸有東、西兩座跨境公路橋與深港相連。

  1979年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文錦渡口岸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正式與香港直通貨運汽車,建有進出境貨運汽車通道4條。198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文錦渡口岸由貨運口岸增辟為客貨運口岸,正式與香港直通客車。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發展需要,1985年2月新建一座公路橋投入使用,擴大驗放場地3萬多平方米,實行入出境車輛分橋行駛。

  經過近幾年不斷改造,文錦渡口岸區域佔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口岸區內共有20條車輛檢查通道,其中:2條小汽車、客車檢查通道,18條貨車檢查通道(貨運車輛通道已全部實現了電子驗放);另有12條入出境旅客檢查通道(其中自助查驗通道4條)。口岸的總體設計通過能力是:日車流量1萬輛次,日旅客流量3000人次。口岸開放時間為貨運每日7:00時至22:00時;客運每日7:00時至22:00時。

  【沙頭角口岸】

  沙頭角口岸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西面,東接沙頭角保稅區和鹽田港,北鄰梧桐山公路隧道。距深圳市區12公里,距香港40公里,口岸區的南面有一座20多米長的鋼筋混凝土橋連結新界沙頭角,是一個客、貨運綜合性陸路口岸。1984年,沙頭角口岸經國務院批准對外開放,口岸管理區佔地面積4.32萬平方米。沙頭角口岸設計日通過能力為車輛1500輛次、人員1500人次。共設有入出境車輛檢查通道8條,查車台15個;入出境旅客查驗通道16條(其中自助查驗通道10條)。此外,還建有專門供香港靈柩入境的檢查服務設施,為港澳同胞前往大鵬灣“華僑墓圓”辦理安葬和掃墓活動提供方便。口岸開放時間為貨運每日7:00時至20:00時;客運每日7:00時至20:00時。

  【深圳灣口岸】

  深圳灣口岸位於蛇口東角頭?—香港鰲勘石,屬客貨綜合性口岸??,佔地110公頃(其中香港為40公頃,深圳為70公頃);香港設進出境貨檢通道各32條,旅檢通道各25條;深圳設海關進出境貨檢通道54條(進28條、出26條),旅檢各19條,邊檢進出境貨檢通道44條,旅檢通道入出境共42條(其中自助查驗通道20條)。預計日均交通量將達58600輛(其中貨車43200輛/日、小汽車13900輛/日、大客車1500輛/日),過境旅客6萬人次。

  該口岸於2007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通初期開放時間為6:30-24:00時,實施“一地兩檢”查驗模式。

  【福田口岸】

  福田口岸位於福田保稅區東側,總用地面積6296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2035.85平方米,設入出境大廳各一層,旅檢出境通道78條(其中自助查驗通道20條),入境通道68條(其中自助查驗通道20條),口岸設計日流量25萬人次。該口岸於2007年8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時間為6:30-24:00時。

注:全文內容可見以下網頁

  http://www.gddoftec.gov.cn/gdgl/index.html

投資廣東 2008-01-26
江西省在港舉辦“2008江西(香港)招商引資活動周” 2008-05-23
福建省在深圳召開港區福建省政協委員、海聯會顧問理事座談會 2008-11-13
圖片新聞
   
香港各界歡慶回歸祖國16周...   “家是香港•伴你起航...   “高校科學營2013”香港區...
   
新來港定居基層學生升讀本...   張曉明出席包陪慶英文版新...   張曉明出席“2013美麗廣西...
        more...
 
國家領導人論香港
習近平會見梁振英2013-03-18
李克強會見梁振英2013-03-18
張德江會見香港經濟民生聯盟訪京團2013-04-27
more...
 
中聯辦負責人講話
張曉明主任《在<包玉剛 我的爸爸>英文版發布儀式上的即席講話》2013-06-27
張曉明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討論時的發言2013-03-08
黃蘭發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會員周年大會2012-09-17
more...
 
 
視頻信息
   
 
     
   
 
     
 
專題專欄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
香港各界援助蘆山地震災區 >>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 >>
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 >>
香港各界援助汶川、玉樹地震災區 >>
走進奧運 >>
關注十七大 >>
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 >>
more...
版權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 地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 ICP備案號:京ICP備1302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