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期:2008-01-26
|
為實現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指導我省2004-2020年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製定本綱要。
一、充分認識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意義
1.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教育是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科學技術、培養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基礎地位和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優先發展教育。
2.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總體上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與提高我省國際競爭力和增強發展後勁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迫切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在新的形勢下,我省的發展既面臨更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挑戰,也面臨兄弟省區市你追我趕的挑戰,要實現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必須建設教育強省,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政治高度,從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高度,從建設經濟強省和文化大省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花更多的精力,集中更大的財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
二、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戰略重點和目標
3.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家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體制創新、協調發展、分類指導的原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為我省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4.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以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百萬計的專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核心,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知識貢獻為重要使命。
——把農村義務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教育經費投入重點向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促進城鄉和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均衡協調發展。
——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建設若干所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大學和綜合實力、競爭力強的省屬重點大學,建設一批重點學科、名牌專業,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綜合水平。
——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步伐。大力發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結合,促進多元化辦學。
——以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強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管理水平。
5.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社區環境學習化、教育合作國際化;建立起結構優化、協調發展、具有我省特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形成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學習型社會。總體目標是:2010年,全省基本普及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12年教育,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大中城市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2015年,全省鞏固提高普及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12年教育,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全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全省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高標準、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2007年,全省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0%,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5%以上;2010年,全省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保持100%,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7%以上;2020年,全省高標準、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按照先困難家庭、後普通家庭,先農村、後城市,先經濟欠發達地區、後經濟發達地區的原則,逐步推進免費義務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07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經濟發達地區高標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0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2015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左右;2020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左右,高標準、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保持大體相當,協調發展;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高級技工學校、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建設一批各級各類職業教育重點專業和示範專業點;鼓勵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和舉辦職業培訓;2020年,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07年達到25%;2010年達到28%以上;2015年力爭達到40%;2020年力爭達到50%。
——構建覆蓋全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完善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政策法規和體制,建立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樣化教育需求的繼續教育網絡,積極發展學前教育、成人教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建立現代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轉變教育行政職能,實現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文化體系、科學技術水平、生産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現代教育思想、教育法治環境、教育制度和學校制度,實現教育管理現代化。
三、大力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
6.大力促進教育觀念創新。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樹立大教育觀,實現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並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並重。樹立素質教育觀,實現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突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樹立現代學校觀,強化以人為本,依法治校,自主辦學,開放平等。樹立國際教育觀,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論、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
7.加快推進教育體制創新。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義務教育堅持以政府辦學為主,以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非義務教育實行更加靈活、開放、多樣的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積極推動非義務教育公辦學校進行多種辦學體制的改革試驗。積極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産業。進一步推進農科教結合和産學研合作。把民辦教育發展納入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創造有利於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保證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表彰和獎勵為民辦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規範民辦教育的准入條件,建立民辦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公告制度;建立健全民辦學校招生廣告備案制度;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的用地優惠政策。
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經濟發達地區建立以縣(市、區)級政府辦學為主,鎮級政府大力支持的管理體制;經濟欠發達地區建立以縣(市)級政府辦學為主,省、地級市政府大力扶持的管理體制。建立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完善高等教育「兩級管理、三級辦學」體制,加大省的統籌力度,調動發達地區市政府舉辦高等教育的積極性。統籌整合高等教育資源,除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外,其他省直行政主管部門不直接管理高等學校(公安、司法行政主管部門除外)。
完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以學校法人和學校章程為基礎的現代學校制度。深化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建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的高等學校新型後勤保障體系;建立城市中小學後勤服務保障體系。
8.全面推進學校德育工作創新。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擺在突出地位。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着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特長,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積極探索德育工作新機制、新路子,把我省建成全國學校德育工作的示範基地,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9.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課程改革的科學研究,建立符合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和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教材體系。加快職業教育教材和課程體系建設,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教育。積極開展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推進名牌專業、精品課程和示範教學基地建設,促進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現代化。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大力推廣普通話,教師必須使用普通話教學,使普通話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校園語言;全面推進普及英語教育。加強學校體育、藝術和衞生教育,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和良好的衞生習慣。
深化招生考試和學業評價制度改革。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導向,堅持和完善小學畢業生升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制度;探索升學考試成績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高中階段招生辦法改革;深化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依法加大高等學校招生自主權。
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市場,完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全面實施就業准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快職業技能鑒定基地建設。
10.大力推進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建立健全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制定實施我省高等學校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基地、工程中心等為依託,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平台建設;以産學研結合、大學科技園建設、科技成果轉移、科技産業發展等為重點,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高新技術産業化,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大力推動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制定實施我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中長期規劃,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1.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大力開發教育信息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加快全省教育科研計算機網絡建設,加強中小學計算機室、校園網絡的建設和管理,推進全省教育網絡化。加快信息技術教育,2010年,全省中小學全面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
12.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必須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併組織實施,對學校建設項目所需用地指標要優先安排,對非營利性教育設施用地以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按標準化的要求進行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使學校生均佔有場地充足、校舍建築完備、專用教室齊全、教學設施先進。省和有條件的地區建立開放式的高等學校實驗中心、地區實驗中心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13.大力促進教育的區域合作和國際合作。積極推進泛珠江三角地區教育交流與合作,逐步推動九省區教育資源共享,擴大高等學校對港澳台學生的招收規模。擴大教育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大力吸引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來粵辦學;鼓勵高等學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水平。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到國外、境外獨立辦學或合作辦學。鼓勵各級各類高等學校教學科研人員對外開展雙向交流。積極發展外國留學生教育,開拓教育國際市場;積極建設對外漢語教學基地。積極解決境外來粵工作人士子女教育問題。
14.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加強終身教育的規劃和協調,優化整合全社會的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學習資源、文化資源,建立廣覆蓋、多層次、多形式的終身教育網絡。形成以學習者個人為主體、用人單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資助的繼續教育保障機制。大力發展適齡兒童學前教育、自學考試輔導、遠程教育、社區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面向職業和生活的教育機構,促進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村鎮的形成。
四、促進教育均衡協調發展
15.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堅持適度超前的原則,制定實施我省教育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全省産業發展及各項社會事業對勞動者素質和人才的需求,確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和學科專業設置。促進高等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充分發揮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畢業生在生産、服務、管理第一線的作用。
16.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大力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大力扶持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鼓勵珠江三角洲和經濟發達地區加快教育強鎮、強縣(市、區)建設,大力發展優質教育。充分發揮省中小學布局調整專項資金和信息技術、英語教育專項資金的作用,重點扶持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教育,促進地區之間基礎教育協調發展。完善經濟發達地區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對口幫扶機制。
支持中心城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多辦和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支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地大學園區建設,創新辦學和管理模式。
17.促進教育內部協調發展。調整和優化各級各類教育結構,促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層次結構。繼續與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共同建設高水平大學,着力建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強的省屬大學,加強高水平重點學科建設。合理調整本專科層次結構,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強博士後流動站建設。支持辦學條件較好的成人高校改制為普通高校,擴大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在農村的覆蓋面。
優化高等教育專業學科結構。根據我省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重視基礎學科建設,大力發展應用學科,培育新興學科,優先發展高新技術類本科專業,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建設急需專業,着力提高工科專業比例。
調整職業教育結構。以市場需求和就業需求為導向,優化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結構。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多形式開展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有序流動的機制;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理順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積極開展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外來務工人員培訓。建立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准入制度與勞動力市場有機聯繫的運行機制。
優化中小學布局結構。結合城鎮化建設進程,逐步撤銷規模過小、布點分散的學校,提倡規模化辦學,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切實解決城鎮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加快改造薄弱學校。
18.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問題。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起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責任。按照以公辦學校為主、以常住地為主的要求,採取多種形式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承擔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進一步規範和完善非戶籍常住人口的界定和統計辦法。
五、加強教育現代化的師資隊伍建設
19.加快構建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實施人才強教、人才強校工程,建設一批具有師範特色的高等學校,鼓勵綜合性大學積極參與教師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教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水平,到2010年,形成學前和小學教師以專科為主、普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以本科為主且碩士佔一定比例、高等學校新入職專任教師具備碩士或以上學位的新三級制專任教師學歷和學位結構體系。建立適應各級各類教師專業發展需要的繼續教育制度,扶持經濟欠發達地區各級各類教師接受繼續教育,促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更新專業知識,增強教育教學能力。大力培養和引進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造就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學術名家、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
20.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各級政府的教育、人事、財政部門要根據教育事業發展需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核定教師編制,配足教育發展所需的師資力量。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則,以職務聘任和崗位管理為重點,全面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制;理順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與聘任的關係,淡化「身份」評審,強化崗位聘任;改革分配制度,落實高校分配自主權,充分發揮工資和崗位津貼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學校人事管理新機制。推行教育職員制度,促進教育管理人員專業化,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逐步取消學校管理人員的行政級別。加強教師交流工作,建立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制度,鼓勵師範畢業生到山區和農村任教。逐步建立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教師之間有序流動的機制。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積極解決新引進教師的住房問題。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聘用退休教師擔任教學科研工作。
21.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師合法權益保障制度。加快住房、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等改革,進一步完善教師的社會保障機制。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享有同等權益。
六、建立和完善教育經費多元投入體制
22.建立公共財政體制下的教育投入體制。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下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實現《教育法》所要求的「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確保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省財政廳會同省教育廳核定中小學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最低標準。全省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本省生産總值的比例2007年力爭達到4%,2010年力爭達到5%。各地級以上市和縣(市、區)政府要切實貫徹執行《教育法》有關財政教育投入的規定,不斷提高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
23.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義務教育經費主要由政府負責投入。非義務教育的經費由政府、學習者和社會按比例合理分擔,完善非義務教育學校收費制度。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非義務教育學校,收費主要由市場調節。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港澳台同胞和華僑華人捐資辦學,企業通過中國境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學校的捐贈,准予在企業所得稅前全額扣除。積極開拓金融、信貸、教育服務、科技開發等途徑籌措教育經費。
24.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落實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縣(市、區)長負責制,確保由縣(市、區)財政按時足額發放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完善中小學收費「一費制」,確保中小學學雜費全部用於學校的正常運轉。農村稅費改革後,省級財政要加大對經濟困難縣(市)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縣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支出不低於稅費改革前的水平並有所增加。省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按原來核定農村教育收支缺口占總收支缺口的比例以上安排教育補助資金。
25.改革高等學校經費投入方式。省屬高等學校經費以在校學生人數為基數,實行生均綜合定額為主的預算管理體制。完善現行財政貼息貸款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和放大作用,支持高等學校基礎設施建設。
26.建立健全扶貧助學制度。在義務教育階段,繼續完善農村困難家庭子女免收書雜費制度。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建立和完善以「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助學政策體系。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建立非營利性助學基金或設立各種獎學金。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捐助。
27.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管。各級各類公辦學校所收取的學費、雜費、住宿費和捐資助學費必須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財政部門要及時足額返還,全部用於教育事業發展,任何單位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抵頂財政預算內撥款。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經費管理監督機制,制定公辦高等學校事業經費的收支管理辦法。完善教育經費監督管理機制,建立教育經費使用的監測、評估和獎懲制度。
七、加強對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領導
28.建立黨政一把手親自抓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領導體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把教育現代化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切實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建立健全各級政府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黨政一把手要對當地教育現代化建設負總責,及時研究解決涉及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財政投入、教師隊伍、土地使用等問題。進一步完善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基礎教育工作實績考核制度。
29.加快依法治教進程。加強地方教育立法工作,抓緊制定促進民辦教育發展、中外合作辦學、保障教育投入、終身教育等方面的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加強教育系統法律普及工作,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社會依法參與、學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環境。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教育執法力度,堅決查處各種涉及教育的違法事件。
30.強化教育督導和教育評估。加強督政,深化督學。加大督政力度,重點監督各級政府的基礎教育投入行為,抓好教育強市、強縣(市、區)、強鎮的督導工作。建立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督導制度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督導制度。加強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和評估,建立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科學的教學評估指標體系。
31.加強學校黨的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優化高等學校領導班子結構,選好配強黨政一把手,培養造就一批政治堅定、思想解放、開拓進取、乾淨幹事、有教育管理能力的高等學校年輕領導幹部。建立高等學校黨組織建設目標責任制,完善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和校長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學校黨風廉政建設,健全校務公開制度。切實加強和改進在青年教師和大學生中發展黨員的工作,加強學校共青團和少先隊工作。
32.大力營造有利於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率先垂範,積極推動全社會形成關心、重視、支持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各級組織、宣傳、發展改革、教育、財政、人事、公安、科技、勞動保障、國土資源、建設、稅務、物價、信息産業、知識産權等職能部門要把教育現代化建設作為本部門的重要工作職責,同心協力,研究制定支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政策措施,確保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所有公民都要關心和支持教育現代化建設。新聞媒體要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正面引導,營造「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師以愛教為責、民以支教為榮」的輿論環境。
根據本綱要,省政府制定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省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試驗,選擇若干個不同類型的市、縣(市、區)、鎮、學校作為教育現代化建設試點,並抓好教育現代化建設示範區建設,探索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子。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和實施意見,確保教育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推進。 |
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實施意見(2004—2010年)
2008-01-26
|
周俊明在中聯辦社會工作部2007年新年酒會上的講話
2007-01-04
|
高祀仁在2008年中聯辦新春酒會上的致辭
2008-02-20
|
高祀仁在2008年中聯辦新春酒會上的致辭
2008-02-20
|
周俊明在中聯辦社會工作部2007年新年酒會上的講話
2007-01-04
|
|
圖片新聞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