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香港中聯辦秘書長王松苗與行財部陳志斌等12名同事一道,分三組先後到西環副食品批發市場、深水埗北河街街市、跑馬地黃泥涌街市、香港仔鴨脷洲街市、德輔道、海味街等地落區聆聽。三個落區調研組重點走訪了西環昌盛號、穩記鮮果、聯發土産等10余個商鋪,問問「菜籃子」,聊聊「果盤子」,了解貨品價格、進貨渠道、銷售情況以及疫情影響。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人員參加了個別走訪。
據了解,目前香港市場約85%的活畜、90%的蔬菜和60%的水産品由內地供應,每天有200余卡車、超過2000噸果蔬從深圳口岸運抵香港。文錦渡口岸開闢供港食品綠色通道,優先查驗,確保供港果蔬「當日組貨、當日申報、當日出口」,為企業爭取時間,實現新鮮水果蔬菜供港零滯留。
「水果好賣嗎?」
王松苗與果品商戶交流。(圖片來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8個桃600蚊(元),還是批發,顧客不嫌貴嗎?」
「這是日本桃,好吃,進價就580蚊,一天能賣好幾盒呢。」
4日上午10時許,王松苗一行來到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這是他近期第三次到訪,與一些商戶混成了熟臉。穩記鮮果的陳先生説,自己生活倒不困難,因為早年申請到公屋,但看到很多年輕人居住空間狹小,「上樓」難,感覺非常焦急,別讓這些問題拖成社會隱患。昌盛號水果店的馬先生直言,受疫情影響,生意下降許多,希望日後市場方面可以放鬆人流限制,讓零售客戶進入批發市場。同行調研的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表示,會向有關部門了解情況、及時反饋。
「菜從哪來?」
「這些蔬菜都從哪兒進的?」
「90%以上都來自內地。主要是深圳、東莞和惠州。下午三點前下單,當天晚上就到貨了。」
香港蔬菜批發商會理事長樊先生反映,運輸蔬菜的貨車司機往返內地和香港,遇到內地海關抽檢時,有時要在車上等一晚第二天才放行。樊先生希望海關抽檢能快一些或早些做,避免司機徹夜等候。王松苗表示會盡快找渠道進行反映。
王松苗向商戶了解蔬菜行情。(圖片來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香港食品委員會主席吳先生介紹,近幾年內地供貨非常充足,疫情爆發初期,香港一度陷入搶購潮,但蔬菜供應從未出現短缺。盼望內地口岸能夠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讓蔬菜運輸的『最後一公里』更加通暢,同時能夠早日實現和內地通關。「通關問題是大家的共同關切。不論近期進展如何,都要對接防疫標準,嚴格防疫措施,提升疫苗接種率,而這離不開方方面面的努力。」王松苗表示。
「肉價降了嗎?」
「聽説最近豬肉價格下降了?」
「內地肉價確實降了,但香港仍然很高,有時候還進不到貨。」
調研組詢問價格變化。(圖片來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錦成肉食公司的蔣太太告訴陳志斌,目前鮮肉銷量比以往平均下降了30%至50%,之前每天銷售3至4頭豬,目前只能銷售2頭,賺錢比較困難。廣南行的周經理説,目前進港生豬實行「日日清」,當日進港當日屠宰,缺乏可以調劑市場供應的「蓄水池」,商家不敢多進,本港肉價因而居高不下。加之香港與內地檢疫標準不一,一旦被退回,也直接影響香港當日生豬供應數量,造成市場量少價升。
「老店傳給誰?」
「您這家店看起來可有年頭了,以後有什麼打算?」
「孩子們不願意接手,今後只能『關門大吉』了。」
位於德輔道西的聯發土産食品公司店主林女士告訴落區調研組,這間店是從父親手中接過的,自己已過花甲之年,而下一代寧願在外打工也不願接手家裡的生意。和興海味的張先生也談到這一問題,他的店同樣是從父母那裏繼承的,自己從18歲開始一直在店裡工作,至今已42年。他説,年輕人熱衷於「白領」工作,對體力勞動普遍不感興趣,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一些行業無人從事的情況。
王松苗與店主、行業代表座談。(圖片來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8日上午,調研組與走訪過的幾位店主、批發行業代表和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代表召開座談會,進一步聽取困難訴求和意見建議。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圍繞施政報告、改善住房、兩地通關、跨境運輸、食品檢疫、行業升級、政府紓困等問題各抒己見、表達心聲。香港食品委員會主席吳先生舉例説,「內地的大閘蟹不能直接進香港,坐飛機到韓國轉一圈後再進香港就可以,因為內地和香港在食品衞生標準方面尚未實現統一和互認,這直接推高了香港大閘蟹的進口價格」。同時,也有幾位商戶表示,兩地市場如高度融合,香港商戶要與內地同行競爭,壓力也不小。
「通過走訪調研,我們與走訪的各位商戶從『路人』變成『熟人』,更有商戶發來微信説,仿佛見到了『家人』,這讓我們深受教育。」聽了調研組的感受,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和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農業主任陳偉華、農業主任馮浩霖均表示,感謝這次得與商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下一步要落實好政府有關紓困措施,幫助商戶渡過難關,繼續共同服務好香港市民的「菜籃子」。